人才。
秦宓(i4声)的辩论,在演义中极为出彩。
咱们简短截说,继续聊孟达。
咱们来看看,孟达在蜀国的“旧日人脉”。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刘晔、费诗等人,对孟达均有清晰认识,即所谓“恃才好术、终必为乱”。
孟达作为“屡易主君”的叛臣,其“狡兔3窟”的手段相当娴熟。
达叛离上庸(220),作书于刘备,自卑自污,以此求免,最终保全了“在成都为质”的家小。
伏想殿下(即刘备)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
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
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于君子,愿君王勉之也。--《孟子度与刘备书》
达子孟兴,在蜀国还1路做到了“议督军”,活到了邓艾破蜀(263)之时。
达子(孟)兴为议督军,是岁徙还扶风。--《魏略》
至于《孟达与刘封书》,更是脍炙人口,龙翔凤舞,堪称“人性分析”的典范。
孟达仕宦曹魏时,在蜀国亦有所关通,主要往来对象即李严与诸葛亮。
李严是荆州南阳人,与孟达、法正(司隶扶风)均属东州系统,同气相闻。
孟达、法正是好友;
李严则是法正死后、被刘备擢拔的“新任东州代表”,故与孟达常有书信,言语间颇为亲昵。
考虑到李严“腹藏鳞甲、不可狎近”,孟达与李严的私交应该相当好。
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蜀书十李严传》
诸葛亮对孟达的态度相对复杂。
1方面,其人痛恨孟达的反复无常;
另1方面,其人又不得不利用孟达在东3郡的特殊地位,来筹备北伐大计。
故亮1面与孟达书信交通,同时对费诗等人骂辱孟达亦“不置可否”。
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亮默然不答。--《蜀书十1费诗传》
诸葛亮的潜台词是:
我就笑笑不说话。
因费诗的底线,明显比孟达还要低1档。
彼时屡有传言,称孟达滞留蜀中的家属,已经遭到诸葛亮处决。
达皆不置信,最终证实确系谣言。
可见孟达对自己在蜀中的人脉,亦颇为自信。
达与严、亮另有玉玦、鸡舌香等礼物往来,可谓在魏蜀2国间游刃有余。
太和元年,诸葛亮从成都到汉中,(孟)达又欲应亮。遗亮玉玦、织成、障汗、苏合香。--《战略》
黄初年间(220-226)桓阶、夏侯尚、曹丕的先后离世,是促使孟达回归蜀汉的主要诱因。
但诸葛亮对孟达并不信任,故在司马懿轻兵奔袭时,食言自肥,坐视孟达覆灭。
甚至有学者认为,诸葛亮诱降孟达,本就是借曹魏之手除掉孟达,同时借除掉孟达的契机来削弱李严的“阴谋”。
注意:此事详见田余庆《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文多不载。
这种观点阴谋色彩略强,可暂搁置不论。
但诸葛亮“前恭后倨、坐视夷灭”却是史实。
《费诗传》称“亮以为达无诚款之心”,此语甚为迷惑。
彼时孟达全家质押在成都,其身边已无任子可遣。
纵使达在魏国另立家室,恐怕子嗣亦应质押洛阳。不知所谓“诚款”指代何物。
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蜀书十1费诗传》
孟达死时(228),李严与诸葛亮均未见异动。
彼时李严在巴郡江州,离汉中颇有些距离,远水不救近渴。
诸葛亮近在汉中,又故意坐视孟达覆灭。
如参考《晋书》,则是诸葛亮遣使赴魏诈降,故意泄露孟达之事,促其败死。
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晋书宣帝纪》
此事不见于《3国志》及《魏略》、《典略》与《魏书》,最早见于《战略》。
问题是《战略》作者司马彪,亦晋朝宗室。
考虑到《晋书》的秽史属性,颇疑此处是在借“贬低诸葛亮”而“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