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故搁置不表。
最后,咱们看看孟达在吴国的“关通后路”。
鹪鹩尚存1枝,狡兔犹藏3窟。
东3郡(即新城郡)的位置比较特殊,在今湖北西北与陕西东南交界处。
因此,孟达的辖区也就成了魏蜀吴3国的交通枢纽(虽然因地形问题,通过东3郡往来的情况不多)。
其北侧是曹魏,西侧是蜀汉,东侧则是孙吴。
按记载,可明显看到孟达在新城太守任上,与吴国亦有往来。
只不过未详使者何人。
吴主孙权亦招之(即孟达)。--《华阳国志卷7》
考虑到彼时吴蜀联合,且孟达旧仕蜀汉,家属与人脉也多在川蜀,故降吴不如归蜀。
由此可见,孟达在吴国的经营,应远不如在魏、蜀之甚。
且“吴蜀既盟”的情况下,若事有变态,即使奔吴、亦不免被械送归蜀;
若诸事顺利,归蜀获利远胜于吴。
因此权衡利弊,孟达的主要倾向,还是在魏蜀之间。
孟达的悲剧、在于已经尽力经营了人脉、分散了风险、预留了后路,却终因“各种偶然”,仍然难逃1死。
这就如同1个“饮食寡淡”的苦行僧,最终却死于消化道疾病1般。
孟达的人脉经营,集中在魏、蜀2国。
其在魏国的后台是曹丕、桓阶、夏侯尚。
1位帝国元首、1位行政中枢、1位直属上司。
按理,其人已经做到了“滴水不漏、固若金汤”,最终3子却皆壮年而死,导致孟达1夜之间失去庇佑。
达非魏武旧人,在魏又无根基。
其受宠魏文,平步青云,不知引来几多忌恨。
览查其仕宦履历,官阶变迁主要集中在曹魏西部边境(散骑常侍、新城太守、安定太守),很难与中原、河北大族产生勾连往来。
在“3位大佬儿”相继死去之后,孟达的末日也便不远。
蜀国旧友李严大约是真心招降孟达,2者出自共同的利益集团(东州系),李严为与诸葛亮分庭抗礼,甚至对达说出“共辅朝政”1类的迫切之语。
诸葛亮在招降孟达时,亦有“依依东望”等温言软语。
(亮曰)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蜀书十1费诗传》
注意:此处被卢弼讥为“诸葛公亦谲(狡诈)矣”。
可见亮之心术深沉。
但观“新城之乱”始末舛谬,可知亮心不款。
甚至“上庸反正”很可能1开始就是个圈套,乃借刀杀人之计。
司马懿是刀俎,孟达是鱼肉,诸葛亮则是幕后策划。
达恃才好术,钻营1生,却不免落得如此讽刺的下场。
如此,真可谓机关算尽,终误性命…
这还是应了那句话: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