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太守。及与袁绍战于官渡,行督军校尉。--《魏书9夏侯渊传》
陈留指兖州时期(191-195),颍川则指建安时期(196-220)。
渊为颍川守,大概未曾受到袁绍征发;
抑或曹操未雨绸缪,借此断绝袁绍的念想。
注意:许县属颍川郡,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许昌禹州)。
夏侯惇的缺载情况更严重。
其本传自兖州平叛后(194-195),便跳跃性地转入“太祖平河北”,即曹袁之战(200-207)。
时大旱,蝗虫起(指兖州之乱),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魏书9夏侯惇传》
考虑到盲夏侯是曹魏元勋,还参与了荥阳之战(190)等“奠基性质”的革命事业,建安元年(196)天子东迁,何等大事,夏侯惇不可能没有升迁擢拔。
失载的原因,只有1个,就是其人履历不方便录入史书。
《夏侯惇传》的缺载问题,几乎是《魏书》中最严重的。
1个屡战屡败、还被绑票的独眼将军,靠着屯田1路“都督2十6军”,甚至成了曹魏“首任大将军”,根本是天方夜谭。
若当真如此,夏侯惇如何服众?
5子良将都是傻子不成?
然而,偏偏许多小学生们,还真就信了!
可笑不可笑?
真相是:
夏侯惇的军功记录,无疑遭到抹杀。
司马炎登基后曾公开感叹:“夏侯惇的功绩、可以百世流传”。
(晋武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晋阳秋》
然后…司马炎令陈寿隐去夏侯惇功绩!
如果按《惇传》所载、其功绩基本都是“典农”…
1个在军界打拼了3十年的老将,“负土做陂”能算功绩?
司马炎必定读过当时的1手史料,他口中的“功”,必指代“军功”。
因史料所限,咱们只能略作猜测。
夏侯惇早期的军功,恐怕绝大多数都与袁绍有关,故不好录入史书。
曹仁、曹洪、曹纯在建安初年(196)还能以“议郎”、“谏议大夫”的虚名略加遮掩,而夏侯惇则完全失载,恐怕与“助战河北”有关。
考虑到袁绍战乌桓、黑山、公孙瓒…
想必,夏侯惇为了曹操的地位稳固,1定是豁出了性命。
陈寿,不愧为草蛇灰线的高手高高手。
按《魏略》,夏侯楙(惇子、曹叡姑父)遭清河公主(明帝姑母、夏侯楙的那个奇葩老婆)构陷,下狱论死时,群臣求情,称“夏侯惇有克定天下的殊勋”。
有诏收(夏侯)楙。(明)帝竟欲杀之。以问长水校尉京兆段默,默以为“伏波(指惇)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宜加3思”。--《魏略》
负土做陂、典农屯田绝非“定天下之功”,可知至少在3祖时代,夏侯惇的军功记载尚为显赫。
看晋武帝司马炎赞语(魏之元功)、夏侯惇实际统兵情况“都督2十6军”,结合其人为曹魏首任大将军,可知惇实系名将,军功彪炳。
至于为何其功劳全被隐去,恐怕与袁绍那些堪称彪炳的历史功绩有关。
惇哥为了曹操而屡次豁出性命,所以曹操才会对夏侯惇格外厚待。
《3国志》袁绍的本传只有3千字,而《后汉书》则达上万言…
只是苦了4处搜寻史料的范晔。
小学生们,都长长心吧!
不算跑题,因为荥阳之战,本身也是被歪曲的历史。
所以,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荥阳之战的参战者有如下诸人:
(1)袁绍
《9州春秋》记载,董卓入京不久,“袁、曹2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
未久而袁、曹2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9州春秋》
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魏书曹洪传》
显而易见,“卓将”此处专指徐荣;
而“袁、曹2公”则分别指代袁绍与曹操。
可见荥阳之战中,袁绍也是参战的成员,绝非蜗居后方的鼠辈。
考虑到《9州春秋》的作者是西晋宗室司马彪,他替魏室避讳的动机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