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魏书十2》赞语皆围绕“典选”展开,该卷大致可归纳为“选曹列传”或“吏部高干”列传。
《魏书十3》即“3公名臣传”,《十4》为“策士传”,《十5》为“刺史传”,十6则是“郡守传”。
魏氏初祚,肇登3司,盛矣夫!--《魏书十3》赞语
程、郭、董、刘、蒋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魏书十4》赞语
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魏书十5》赞语
抑皆魏代之名守乎!--《魏书十6》赞语
至于军功色彩比较强烈的《十7》与《十8》,则是“外姓督军传”。
当然,“5子良将”的地位明显高过臧霸、李典、李通诸人,故传记位置也更靠前。
《十9》与《2十》是“宗室传”。
其排序比较靠后,反映了皇族地位的没落。
其原因在于曹丕、曹叡父子“压制宗亲”的施政纲领。
如将《魏书十9》中的曹植、曹彰,与《魏书9》的曹真、曹休做对比,又能印证魏朝“重用疏亲、防范近亲”的特殊之处。
余者不再11赘述。
1言蔽之,只要凭文末赞语,即可迅速锁定该卷性质,阅读时也会事半功倍,而不必陷入思维混乱的泥潭。
当然,正如开篇所述,陈寿撰《国志》,反映的其实是“西晋的意识形态”。故对每卷性质有所了解的情况下,阅读时也要尽量保持中立、忽视晋朝的影响问题。
比如《卷2十8》中皆曹魏忠臣(王凌存疑),只因反抗司马氏,便被归入“逆臣传”;
这无疑是来自西晋的政治压力。
这与《蜀书十》与《吴书十9》的“罪臣传”,性质明显不同。
因为西晋与吴蜀并不存在“继承关系”,故《吴书》、《蜀书》可秉笔直言,但《魏书》只能昧着良心将诸位“心向曹氏”的督军归入逆党。
确实是迫不得已,因为史官不但要恰饭,还要留着恰饭的首级。
下1章,咱们聊1聊毌丘俭。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