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
荀白嫖之名,当之无愧。
孙十万老子懒得说!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王基的政治立场与王肃相反,他是曹爽党徒。
在“曹爽专柄”的背景下,王基多次为其出谋划策,并代替曹爽的爱将李胜出任河南尹。河南尹治洛阳,属于京畿地区,地位重要,非曹爽腹心不可出任。
时曹爽专柄,风化陵迟,(王)基著时要论以切世事。以疾征还,起家为河南尹。--《魏书王基传》
换言之,王基与王朗、王肃父子不睦,从根源上看,在于双方政治派系的不同。王基身为曹爽党人,对司马懿的党羽自然持敌视态度。
因此,曹爽倒台之后(249),王基因为“尝为曹爽官属”,被罢官废黜,1度潦倒。
正始之变(249)之后,曹爽集团遭到残酷清洗,何晏、邓飏、丁谧、李胜、桓范等核心成员无1幸免,全部被杀;
王基这种次1级的成员,也遭遇沉重打击,罢官归家。
(曹)爽伏诛,(王)基尝为(曹)爽官属,随例罢。--《魏书王基传》
王基遭遇废黜,意志不得。不过不久之后,他就被重新启用,出任荆州刺史,并跟随征南将军王昶征讨东吴。
其年(王基)为尚书,出为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随征南(将军)王昶击吴。--《魏书王基传》
从历史背景看,王基应该是私下与司马懿达成了某种妥协,并得到了复出的机会。这并非异想天开,而是有明确的论据支撑。
荆州刺史是曹爽党徒李胜的故职。李胜在担任荆州刺史之前是河南尹,而河南尹的职位,最初预定由王基接任。
(曹爽)乃以(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何)晏典选举,(毕)轨司隶校尉,(李)胜河南尹……(正始)9年冬,李胜出为荆州刺史。--《魏书曹爽传》
(王基)以疾征还,起家为河南尹。未拜,(曹)爽伏诛。--《魏书王基传》
司马懿任免曹爽旧部王基担任荆州刺史,其政治寓意是明显的;
此即释放善意信号,表达出和解意图,引诱曹爽旧部投诚。
至于征南将军王昶(太原王氏),是司马懿的党徒,例证非1。
司马懿在诛杀曹爽之后,首先征询了王昶的意见;
王昶的侄子、狗贼王沈,又是司马昭的附庸,并协助其谋害魏帝曹髦,其家族的政治立场显而易见。
太傅司马宣王既诛曹爽,乃奏博问大臣得失。(王)昶陈治略5事。--《魏书王昶传》
(曹髦)于是入白(郭)太后,(王)沈、(王)业奔走告文王(指司马昭),文王为之备。--《汉晋春秋》
在此背景下,司马懿任免王基担任王昶的副官,既是恩赐,也是考验,实际是借此观察王基的表现。
王基虽然改换门庭,1度屈从司马氏,不过他并非毫无底线地趋炎附势,反而保留了较强的自主性。
司马懿在正始之变后数年即死(251),司马师承袭父业。
司马师掌权之初,王基上疏推荐了许允、傅嘏、袁侃、崔赞4人,称他们“有直质而无流心”。
司马景王新统政,(王)基书戒之曰:“……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皆1时正士,有直质而无流心,可与同政事者也。”--《魏书王基传》
需要注意,上述4人中,唯有傅嘏亲善司马氏,其余3人与司马氏的关系都十分微妙。袁侃是刘备旧部袁涣之子,崔赞是许允的至交,许允则走上了反抗司马氏的道路,最终被司马师所杀。
(许)允少与同郡崔赞俱发名于冀州……(许)允以嘉平6年秋徙,妻子不得自随,行道未到,以其年冬死。--《魏略》
正元2年(255)魏将文钦、毌丘俭叛乱,司马师欲集结重兵,但王基却反对司马师的战略部署,还公开宣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随后自主行动。
景王(指司马师)欲须诸军集到,犹尚未许。(王)基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遂辄进据南顿。--《魏书王基传》
需要注意,文钦与毌丘俭的军事行动,并非针对曹髦,而是意在司马师。因此王基口中的“君”,非指曹髦,而是指司马师。
(毌丘)俭、(文)钦等表曰:“……(司马)师以盛年在职,无疾托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裴松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