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钦之乱平定同年(255),司马师亦死,司马昭承袭兄业。
甘露2年(257)魏将诸葛诞据淮南叛乱,司马昭都督诸军讨平。叛乱平息之后,司马昭“有灭吴之志”,王基再次出面谏阻,最终伐吴之计不成。
文王(指司马昭)欲遣诸将轻兵深入,招迎唐咨等子弟,因衅有荡覆吴之势。(王)基谏……文王乃止。--《魏书王基传》
景元2年(261)吴将邓由上表请降,结果王基在给司马昭的上书中,不谈纳降与否,却称“嘉平以来,累有内难,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
吴贼邓由等欲来归化,(王)基被诏……曰:“嘉平以来,累有内难,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绥宁百姓,未宜动众以求外利。”--《魏书王基传》
“嘉平”即曹芳在高平陵政变后的新年号,“内难”则指代王凌与令狐愚、文钦与毌丘俭、诸葛诞等曹魏旧将发动的淮南3叛;以及李丰、张缉、夏侯玄等人针对司马氏的政变行动。
换言之,王基在上书中,对吴将的请降不置可否;反而借题发挥,揶揄司马氏的篡夺行为与曹魏的内乱状况。
可见王基虽然在曹爽死后改换门庭,但依然保持了较强的独立性,不能简单视作司马氏的附庸。
王基的仕途变迁与兴衰始末,反映出魏晋嬗代背景下,曹魏旧官僚的普遍心态。
他们接受了曹爽倒台的既成事实,也与魏国的新主人司马氏达成了妥协与合作,但他们又并非纯粹的附庸角色,反而具备较明显的独立自主性。
王基为代表的曹魏旧官僚有两个特点,其1是资历较老;其2是功勋卓著。
仕宦履历与年龄资望,赋予了这群旧官僚“拒绝沦为附庸”的底气。
相比于“凭权仗势,浮华相扇”的曹魏2代与3代子弟,王基这类耆老人物,往往能保持住相对纯粹的立场,不会过分狎昵于特定的政治集团。
(何)晏等浮华相扇,凭藉权势,惟以割分产业,因缘求欲为事。--王懋竑
举例而言,王基在正始年间虽然党附曹爽,但从他逃过司马懿清洗的结局来看,他与曹爽应该还是保持有1定距离,与何晏、邓飏、丁谧等人明显不同。
因此,在改换门庭之后,王基对待司马氏父子,也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他先后驳斥司马师与司马昭的命令,即是明证。
在《王基传》的赞语部分,陈寿对王基的评价是“学行坚白”。
王基学行坚白。--《魏书王基传》
其中“学”指代王基与王肃的学术牴牾,隐喻曹马党争;“行”则指代王基的德行操守。“坚白”即坚定而纯洁,即秉持原则,不为外势所屈。
仇鹿鸣在《司马氏集团的凝聚》1文中,认为曹魏的旧官僚,更倾向于维护原有的政治体制与权势网络;
因此他们1方面承认司马氏的统治地位;
同时他们又反对司马氏对旧有格局的过度侵害。
注意:见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第3章。
从这个角度看,王基便是这类旧官僚的代表,其诸多行为,均是此心态的现实反映。
在王基为代表的老1辈勋旧凋0殆尽之后,新生代的曹魏官宦子弟,没有父祖辈的心理包袱(累世受恩),因此更加通达地接受现实,进1步加速了魏晋嬗代的过程。
王基为代表的曹魏旧人,是特殊环境下的时代缩影。通过对他的探究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窥见彼时统治阶层的路线分歧,并更好地把握魏晋之交的士人心态变迁。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