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后汉世祖光武皇帝之所以建都于东京洛阳城,盖因西京长安城实已凋敝、不堪为都之故也。而今…关中治水…”
众人的反应,皆在赵旻、伏寿这对实际上的夫妇预料之中。
毫无疑问,众人皆反对迁都长安城。
但1联想到关中治水之事,众人便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注到1脸无辜、加大惑不解、加貌似压力山大的赵旻身上。
伏寿嫣然1笑后朗声道。
“太子太傅接诏!”
赵旻当即向最心爱的大老婆顿首行礼。
“臣听诏!”
“陛下有令:责令太子太傅赵从文,务必于十年之内将关中之郑国渠、白公渠疏浚贯通、以灌溉滋养关中8百里沃土,不得有误,逾期问斩!”
以卫府之兵强马壮、赵旻之经验丰富,区区数百里水渠而已,何用十年之久?
更何况,赵旻这几年从未停止对郑国渠的修缮、加固。
赵旻的本来计划,可是上半年修缮白公渠、下半年开始规划建设中渎水。
但尽管如此,赵旻仍然装出1副战战兢兢的样子、唯唯诺诺应允。
“臣接诏!”
伏寿就喜欢看爱郎臣服于自己裙下之态…尽管伏寿通常只穿深衣、而不着裙。
伏寿也不招呼自己爱郎起身…
因为还有更加重要的圣旨,需要伏寿来宣读。
“请诸公接诏!”
对待朝中诸公,伏寿比对待自己爱郎要客气许多…
毕竟1个是自己的劳工…咳咳,老公,另外1群人却是诸公嘛。
殿内众人纷纷向伏寿顿首行礼。
女王范儿十足的伏寿,当即取出自己所拟的圣旨,向殿内的老公及诸公宣读。
圣旨内容很简单,其大意只是说明:
因颍川郡许城无险可据、兼且地形狭窄,而西京长安城又为两汉开国之君、太祖高皇帝刘邦亲自选定之都城,因此待太子束发之后,大汉将还都于关中长安城。
然后…
圣旨中特别提出:
责令太子太傅赵从文,于太子束发之前,务必将位于长安城中之宫城,按照前汉之规模全部修缮完毕,逾期问斩!
伏寿宣读完毕圣旨之后,复又看向殿内群臣。
“诸公可有异议?”
众人面面相觑,赵云却首先提出了异议。
刘协、伏寿如此欺侮其人之大侄子,云哥如何能忍?
虽说云哥绝非挑事之人。
“请皇后明鉴,长安城经兴平之乱(西历194至195年,关中大饥荒时,长安城曾遭到毁灭性破坏)后,而今虽已历十年,却犹无法恢复如初。
既如此,则太子太傅恐不能在太子束发之前,将长安宫城悉数修缮完毕,故而,请皇后与陛下再行商议此事!”
杨彪虽然已经与赵旻辩论数日之久,但无论如何,赵旻终究是杨彪的好女婿。
当此赵旻有“砍头危机”之时,杨老头儿果断抛开与赵旻的分歧,义不容辞地为好女婿站台。
是以杨彪出列顿首。
“皇后当知,自董卓老贼迁都长安城后,长安城便屡遭战火荼毒。
而今长安城虽已经曹操、太子太傅多次修缮,然其城内仍残破不堪,故而,老臣恳请皇后与陛下反复斟酌之后,再定迁都之期。”
做为当事人的苟哥,此刻已然懵逼。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佛教认为“天下之中,夏至无影”,但洛阳的测影表,在夏至日有1尺5寸之影。故产生了“中国与印度,谁才是天下之中”的争议。
注意:唐朝的“土中位置”争议分析,详见孙英刚《洛阳测影与洛州无影》1文。
但上溯至魏晋,洛阳为“土中”依然是无可辩驳的真理,而“王者居土中”又是士大夫阶层的固有认知。
因此,在东南偏霸的孙权,无论如何都无法认可、也无法相信,自己真的是“天命所归”。这也是孙权1生未曾郊祀的原因(曾祀南郊、不祀北郊)。
权曰:“(周)文王性谦让,处诸侯之位,明未郊也。经传无明文,匡衡俗儒意说,非典籍正义,不可用也。”--《江表传》
类似的心态,在蜀汉君臣那里也同样存在。
比如诸葛亮北伐时,曾孜孜不倦地提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今南方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