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比肩3公之大将军、国家级领导人,袁绍之死,是妥妥的国家大事。
无论袁绍在生前如何对待刘协,终归还是人死为大。
按照常理,汉帝遣使臣前来吊唁,非但是合情合理之事,而且更能彰显朝廷不计前嫌之诚意。
所以,做出这等事之人,当然不是与袁绍敌对多年、恨袁绍入骨的刘协,而是赵旻与伏寿夫妇。
而且,赵旻挑选的人选,还格外恰到好处。
众人将着1身素色深衣的天子使臣…
杨彪与袁夫人之子、袁绍的外甥杨修迎入府中。
杨修返还许都并非巧合。
早在4月中旬时,赵旻便已遣董和之子董允,前往凉州治所姑臧城替换杨修。
彼时,董允在襄阳城,刚刚助荆襄豪族扩建工坊完毕,接到赵旻之令后,便与其父董和辞别,沿沔水至汉中……
总之,董允所走的路线,是襄阳车马行,送工坊之货到西域的那条路线。
董允至武威郡姑臧城,与杨修做交接之后,杨修便匆匆返还许都,暂时总管刘晔、曹仁2人的粮草辎重及军情传递工作。
赵旻得知袁绍讣告之后,便在第1时间与伏寿密议1番,随即便派出杨修赶赴邺城,代表汉帝吊唁其舅父袁绍。
此前路过内黄城的那位使臣,正是杨修。
而暂时替代颜良,主持内黄城军政要务的曹洪,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便是因为其人急于知晓,赵旻针对河北的下1步计划及策略。
当然,曹洪最终得知了1切。
此刻,杨修入得大将军府来,第1时间便披麻戴孝、哭灵等等……
待礼仪行毕,满脸泪痕的杨修宣读圣旨。
圣旨有3份。
第1份,是朝廷罢免袁绍大将军之位,却追封其人为太傅、汝阳县侯、并赐谥号为“贞”之旨,此圣旨的象征意义远大过于其实际意义。
尽管袁绍这个“贞”之谥号,非常耐人寻味。
第2份圣旨,是罢免袁谭的并州刺史、宣布袁尚不能继任冀州刺史之旨。
但与此同时,赵旻借圣旨赐封袁绍嗣子袁尚,继任袁绍之汝阳县侯;
赵旻还借圣旨赐封已故袁基之嗣子袁谭,为新息县侯。
按照东汉惯例,赐封县侯者,便失去了在朝堂任职之权。
圣旨虽然与袁绍的遗嘱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汝阳、新息这2县的食邑,终归还是赐予了汝南袁氏。
最后1份圣旨,则是宣布袁熙仍任幽州刺史、并大封特封袁绍麾下1众臣属及幕僚。
总而言之,袁绍的遗嘱,除袁谭、袁尚2人的汝阳县侯与新息县侯做了替换之外,朝廷、或者准确来说是赵旻的意思,几乎皆与袁绍不谋而合。
历史上,河南士人为何与河北士人争斗不休?
归根结底,无非“利益”2字。
正所谓嘴里都是主义,心中全是生意,天下大事几乎概莫能外。
当然了,忠臣义士、志向高洁者、胸怀天下者除外。
如今袁绍麾下众人,无1例外皆被赵旻安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有什么可争的?
朝廷任命的正式官位,而且不是9卿、尚书台之要职,便是1方大吏之两千石,这难道还不够香吗?
读罢圣旨、将其交于袁氏诸人之后,杨修叹了口气。
其人再次走到袁绍灵前,拜倒行礼、痛哭不已。
经过凉州数载风霜雪雨摧残、人情世故历练,杨修早已不是昔年那个爱耍小聪明的青年。
袁绍未亡人刘氏,率汝南袁氏全体,向杨修这个天子使臣顿首还礼。
杨修再拜还礼,口中哽咽不已。
“请舅母大人节哀。家父家母年事已高、兼且腿脚多有不便,特请孩儿代礼,如若舅父大人英灵途经许都,则家父家母必送舅父大人1程。”
刘氏虽只是袁绍续弦,但毕竟也还是其人之正妻。所以该有的礼数,杨修必须做到滴水不漏。
刘氏擦了擦泪水,抽抽噎噎道:“阿姊、姊夫1片心意,妾铭感5内。劳驾德祖向陛下复命,待丧礼毕,汝南袁氏必返乡安葬袁公。”
杨修哽咽道:“舅母大人高义,孩儿必如实转告陛下。请舅母大人稍候,今有陛下、伏皇后赐器,官中2十4物。”
按照东汉礼仪仪轨,诸侯王、贵人(地位相当于李唐的贵妃)、公主、(3)公、将军(在两汉太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