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海外回流古董文物’,一度成为了天域艺术品市场,最光鲜亮丽的拍品。
比如,近年来,被屡次炒热的如‘圆明园十二铜像兽首’。
还有从乾隆转心瓶到黄庭坚的‘砥柱铭’。
横空出世的天价拍品,让许多投资型收藏者艳羡追捧不已。
但是,这种天价的背后,其实隐藏的不只是古董商的投机炒作,还有各式各样早晚得炸的雷。
于化风曾有一个认识的朋友,是一个资深的收藏家。
他曾在过去拍到一个从国外回流的明代的青花大罐,前些日子想转手卖出去。
但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初他花了上百万美元拍回的宝贝,现在的市场估价却不到百万元天域币。
更让这位收藏家沮丧的是,一度对“海外回流文物”趋之若鹜的国内拍卖行,如今态度却相当冷漠。
这些拍卖行不愿接盘的理由是:“无法保真,且估价过高无人接手……”
这导致,于化风的这位收藏家朋友的藏品,直接就价格大幅缩水。
比起这种价格缩水更悲惨的是,曾有买家想把早年在国外收购的青铜器,拿去拍卖。
估值时,被多位青铜器的卖家
一至认定,它的拍品是仿制的赝品,导致他近千万元的投资全都化为乌有。
事实上,近年来,像遇到这种遭遇的民间投资型收藏者,越来越多。
这些民间投资型收藏者,本来就不是专业的收藏家。
他们绝大部分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又对‘海外回流古董文物 ’抱有着高度的回报幻想。
最终只能自己认倒霉,自吞苦果。
当然,海外回流的古董文物中,确实不乏有珍贵的文物精品,但是很普通的平庸品和赝品也不在少数。
于化风这些年深有感触,10年前还是国内拍卖行招牌的‘海外回流古董文物’,如今已经变味儿了。
大有‘臭大街’的意思了。
象是刚才肥仔说的那种‘海外回流古董文物’,其实只有两种模式。
一种,就是从国外拍卖行竞拍获得,或是国外的卖家把货品,通过香城、澳城这样的地方,带回到天域内地的拍卖市场上去。
第二种,就是国内的拍卖公司,到国外或是到香城、澳城这种地方征集古董文物,然后,再拿回内地拍卖。
这两种‘海外回流古董文物’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均存在大量的赝品和
假货,且比率极高。
而且,这些年假货和赝品的‘海外回流古董文物’,呈现每年升高的趋势。
而一些拍出天价的回流“国宝”,其实也不能轻信。
对于这背后的利益输送,于化风感觉真的是一言难尽。
其中,更可怕的是,一些大的拍卖公司,有意将粗劣的赝品当“国宝”拍回。
之前,圈内议论纷纷,一件据称是从日本回流的‘北宋汝官窑盏托’。
造型呆板僵硬、修胎粗糙、釉面火光四射,与宋汝瓷内敛的宝光差距甚大。
就是这样一件,粗劣得连拍卖行都没有确认,其为宋官窑或汝窑底气的低仿品。
却被国内某专家断定为“北宋汝官窑盏托”,最终以5175万港币被该专家拍回。
而该拍品此前估价,仅为60万港币至80万港币。
标注也只是“12世纪高丽翡色青瓷五瓣花形盏托”,并非宋官窑或汝窑。
这些海外古董文物回流后,除了少部分进入各大博物馆后,相当大一部分进入艺术品市场。
多半儿上了拍卖会,少部分则贴着洋标签,摆在古玩店里售卖。
其中真正有价值的回流精品,藏家回购后大多珍
藏,很少再拿出来交易。
在天域艺术品拍卖和收藏市场,赝品横行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些年,造假作伪更蔓延至海外,大量赝品由此产生。
古董界的赝品最多出自书画、瓷器、青铜器、玉器、硬木家具及工艺品五大类。
瓷器赝品,主要出自景德镇。
书画赝品,主要出自河南、江浙和山东。
青铜器赝品,主要出自河南和陕西。
玉器赝品,主要出自辽宁、安徽和江苏苏州。
硬木家具及工艺品赝品,主要出自广省中山和福省仙游。
而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