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已是夜幕低垂,万籁俱静。
虽然少女的声音很轻,但是也足以打断蔡邕的深思。
“怎么了,琰儿?”
蔡邕回头,有些疑惑的问道。
“父亲,你来看这篇诗文,还挺有一番韵味,尤其是这字,瘦长有力,我从未见过此等书法。”
“哦,是吗?我来看看。”
蔡邕闻言有些感兴趣的说道。
他这独女蔡琰,从小跟着他,也是熟读四书五经,对诗词歌赋,书法也均有不俗的见解。
能让她觉得不错,必有其独到之处。
蔡邕接过蔡琰手中的贤纸,轻吟出来。
《九原赠蔡大家》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牍。
无肉使人瘦,无牍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
世间纷扰事,皆因欲念起。
贪欲焚志气,妄念损雄心。
辞章增节义,书牍清本心。
光和四年孟冬初九,张文骞访蔡大家,偶有所感。
"真是字字珠玑,文采飞扬!"
蔡邕在细细品读后,不禁拍案叫绝:"书法虽稍显稚嫩,但已显露非凡的风骨。
尤其是其中的文笔,意境深远,满载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实难相信,这张文骞,以尚未弱冠之年,竟能创作出如此蕴含人生智慧的诗篇。"
蔡邕轻轻放下手中的贤纸,长叹一声:"我原以为,张文骞能提出那灵魂三问,已是意外之喜。
然而,今日一见其书法文采,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果不负少年英才之名。"
“父亲,张文骞的事迹,远不止于此。”
蔡琰眼中闪烁着钦佩的光芒,她兴致盎然地细述着张泛救济灾民、剿灭贼寇以及征服图氏的英勇事迹,每一个细节都生动而感人。
原本就有些惊讶的蔡邕,此时更是惊叹不已。
“倘若事实果真如此,那此子绝非池中之物。”
蔡邕有些感慨的说道:“大汉有此等少年英才,也不知是福是祸。”
“父亲何出此言?”
蔡琰有些疑惑的看向蔡邕,不解的问道。
蔡邕轻轻叹息,无奈地回答:"文骞此子,年少有为,才华横溢。若他矢志不渝地为国为民,必是大汉之幸。"
"然而,若他心怀叵测,以才学为祸乱之基,对于风雨飘摇的大汉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因此,我虽对文骞之才赞赏有加,但内心也充满了忧虑。"
蔡琰闻言,也是陷入了沉思。
她心中明白,蔡邕的担忧,并非是杞人忧天。
张文骞的才情若用于正道,无疑能为天下苍生带来福祉。
但若是他心怀不轨,那后果确实不堪设想。
“父亲,我心中有个疑惑,久久萦绕,不知是否适宜向您请教。”
蔡琰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犹豫和怯意。
蔡邕看着这个他中年才得以拥有的独生女儿,眼中满是宠溺与温柔,他轻笑着回应:“你我父女之间,有何不能畅所欲言的呢?琰儿,尽管道来。”
蔡琰深吸了一口气,似乎是在整理思绪,然后她郑重地问道:“父亲,我一直在想,对于大汉而言,究竟是江山社稷的稳固与权势的掌握,更为关键,还是黎民百姓的安宁与福祉,更为重要?”
蔡邕听到这个问题,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他深知,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它涉及到了大汗的国本之争。
按照他多年的官场经验,他深知权势的稳固,对于一个王朝的不可或缺性。
然而,他同样明白,没有民众的安宁与福祉,任何权势都是空中楼阁。
他在心中权衡着两者的重要性,却发现这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他既想告诉蔡琰权势的稳固,对于一个大汉的重要性,又想让她明白民众福祉的珍贵。
故而,他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开口,只能沉默地注视着,蔡琰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
“恩师,这个问题,我倒是听主公谈及过。”
凉亭内一片宁静之际,一道声音打破了沉默。
蔡邕抬头望去,原来是戏忠和李儒二人去而复返。
“志才兄,那张文骞曾提及过?”
蔡琰有些好奇的问道。
戏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