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三年(1109年)春暖花开,高忠义备好鞍马,就向东京开封出发了。他过长安、跨灞桥,出潼关,一路向东,沿途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求仙问道,求神拜佛,大开眼界,也交结了不少绿林好汉和世外高人朋友。由于比较欢快愉悦,不知不觉时间像流水一样就溜过去了。
这一年全国上下非常忙碌,从朝廷到地方,从官员到民众,都在抢做奇花异草、怪石奇树等生意。
宋帝赵佶本来是个文艺皇帝,喜欢琴棋书画等等。对皇帝宫廷内的生活十分厌倦,向往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奇花异木。
有一天皇帝对蔡京的儿子蔡攸说自己厌倦了宫廷内的死板天地,很是向往文人骚客的悠哉自然。能否进献一些野外的山水花木,使得宫廷显得生机勃勃一些。蔡京于是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了一株橄榄树,造型十分奇特优美,并配一些石块、小草、小花,献给宫廷。宫廷的太监、宫女、娘娘常年闭锁深宫,哪里见过这等美物,自然是赞不绝口。
善于察言观色的蔡京自然看在眼里。可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文人和朝廷大员,这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又不好办。于是他就找到朱勔的父亲朱冲,让他以商人的名义买一些名贵花木、奇珍异草进献给宫中。而朱勔又是全国有名的豪商巨贾家的花花公子,自然喜欢这些,也知道哪里有这些东西。“金钱能使鬼推磨”,于是朱勔就搜罗全国各地,找到了三株异常奇特的黄杨树。
这个朱勔本就是个街头混混,仗着老父亲朱冲和当朝宰相蔡京的特殊关系,在军队中冒名仁勇校尉 (正九品上)的军职,冒名吃空饷。因为官府不好出面,就把商人朱勔特意提拔为合州防御使(正六品),由他以市场商人的身份进行搜集。防御使本来是唐代负责一州或数州的军事,常由刺史或观察使兼任。到宋代置诸州防御使,但无职掌、无定员,不驻本州,仅为武臣之虚职寄禄官。
而朱勔带领的这批人马就是替朝廷搜刮民间奇珍异草、怪石异宝,所谓花石纲“造作局”“应奉局”的人。
黄杨本来是普通植物,多生长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山谷、溪边、林下。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记载:“世重黄杨木以其无火也。用水试之,沉则无火。凡取此木,必寻隐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这些说法多少给黄杨木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更为黄杨木作品成为人们心爱的把玩之物增添了很多情趣。
黄杨木因为生长缓慢,木质极其细腻光洁,色彩庄重,肉眼看不到棕眼(毛孔)。黄杨木雕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多用来与高档红木搭配镶嵌或加工成极其精细的雕刻作品。因此,黄杨雕刻作品常被初识者误以为是象牙制作。如果有黄杨木做成大件家具一定是珍品。
黄杨木的香气清淡雅致而不俗艳的清香味道,并且可以驱蚊。园林中常作绿篱、大型花坛镶边,修剪成球形或其他整形栽培,点缀山石形成自然状态的山水。
可惜无奈朱勔父子都是粗人,附庸风雅之事虽然爱好,但毕竟是伪装的。于是他就找了几个儒生写出奏折,大抵就是宣扬黄杨的优美和观赏意义。
奏折大意是说:黄杨在恶劣环境中坚强生长,生命力顽强,四季常绿,春意盎然,枝干苍劲,斗志昂扬,养在宫中能激励人们克服困难,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有君子“自强不息”的寓意。黄杨象征着好运,黄杨的寓意是生财辟邪,招财纳宝。民间常有“家有黄杨,世代栋梁”“家有黄杨,黄金万两”之说。
这正好命中了宋帝赵佶富国强民、力图恢复的心思。皇帝大喜过望,对蔡京和朱勔父子进行了重奖。
为了名正言顺地搜刮奇花异草、怪石珠宝,朝廷就把它列为一项国策,成立了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奉皇上之命对全国范围内的珍奇文物进行搜刮,这就是所谓的“花石纲”。
这里的“纲”是指一个运输团队,往往是十艘船称一“纲”。这些搜罗东南各地奇花异石、名木佳果,由水陆运送京师的团队。
高忠义在东京寄宿之处安顿好马匹,信步走在大街上看热闹。但见酒肆林立,歌舞升平。随着黄昏临近,羁旅之思涌上心头,就到一处繁华地带酒楼靠近窗口坐下,要得一盘牛肉蹄筋,一盘猪头肉,一盘花生米和一斤好酒,喝了起来。
不觉一个时辰过去,花灯已经初上,京城里的俊男靓女都出门逛夜市来了。高忠义也乘着酒兴,摇着扇子,挤在人群里往前走看热闹。
拐过一个街口,就看见一大圈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