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了哑口无言的状态之中,他能讲些什么呢?
难道将大洋彼岸有土豆以及红薯这种神奇的农作物?
拜托,现实情况就是,这些农作物即便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培育储藏,有横跨大洋的帆船安全往返,进入中国大地之后至少也得有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来适应水土不服。
你等它们?黄花菜给你等老掉你信不信?
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粮食,实际上不缺,但大多掌握在乡绅,贵族手中,而他们,还指望着灾年通过这些粮食挣钱呢!
宁肯烂在家里,也不会放出来!
这帮人的本质,和经济危机时期,将牛奶倒掉的商人们没有本质区别,唯一有不同之处的地方在于,儒学教义,叫他们晓得找遮羞布,仅此而已!
而这种消息,说出来,也一点儿卵用都没有,手头上资源实在是太少,手中掌握的力量几乎等同于没有,除了让人无能狂怒之外,屁用没有!
三人在寂静的阁楼之中沉默下来。
宝衣局经过去年扩建,楼台之上再加阁楼,已经有三层之高,院子,不,该称为园子。
园子中有水榭,有山石,有流沙,有细水,一步一景,其中雅趣暗生,春有绿柳,夏有虫鸣,秋有叶飞,冬有雪梅缀枝头。
这里终于变成了比较符合读书人期望的场景,他们认为,传闻中的阳明先生那绝美诗句,如果落笔在此处,才勉强配得上。
即便,早就言明过,阳明先生于梁松山上竹林中访友时留墨,当时地点并不在这里,读书人们也是不肯接受的。
甚至不少读书人,到了现在,还是认为这里的景色匠气实在是太过浓郁,因此还颇有些不满。
甚至更加离谱的是,一些人亲自赠送了数百两银子,家中几名比较壮硕的佃农,只期望以他们想要的方式,再行扩建一番。
至于原本,居住在这条巷子中住户们,包括这辈子救治了不少人,甚至冒险进入山中,为赵老六媳妇生孩子而把脉的老郎中这样的人,他们是不管的。
他们还表示出,若是宝衣局于心不忍,可以由他们家豢养的恶奴来驱赶走这些无论有没有德都不重要的普通百姓。
他们唯一多问的问题是,这巷子里面可有身具功名的读书人,当得到“没有\"这个答案之后,多一句的疑问也不曾提过。
这些人是不会去体会民生多艰的,因为从不曾艰难过,他们的认知中,民这个字眼,从来没有指向过街头田野间讨生活的人。
而阁楼之上,台面两边,这种差异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归属于百姓的生活,归属于士子们的生活,一道墙而已,两面都泾渭分明着,宛若天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