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脖子一梗,蛮横到底。
“王叔,大家都知道婶子不在了,你很难过,我那几个弟弟也很可怜,可是,你也想想,我叔走之前托付了你,看好这些俘虏。”一直以晚辈自居,对所有人都恭敬有加的江波,此时毫无征兆的开口了。
白天,许山海出发前,交待过,自己不在的时候,让江波、罗桐以及他们的人,听王恩祖的号令行事,二人便各自带着手下,在操练场协助他看守俘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听闻王恩祖下令,要把俘虏中的山贼挑出来,江波心中隐隐觉得有些不妙,尤其是王恩祖那句“我要借他们的人头”,更是让人毛骨悚然。
虽然,预感有事要发生,但是,二人又不便出面阻拦,一番合计之下,他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搬救兵。
可是,此时的山寨中,林宗泽、徐子晋、赵立群几人都不在,许山海、楚文勇、郑伟义等人又带人去了铁窑,吕耀辉、吴立峰也不知为了何事,匆匆的出了山寨。
情急之下,江波、罗桐只能分头去找,此时还在寨中的李应全、何一手。寄希望他们二人,能够阻止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不测。
“狗毛,我知道慧娘不在了,你一直都没缓过来,可是,人死不能复生,你杀再多人,慧娘也不能活过来。”李应全走到王恩祖面前,伸出手,搭在他的肩头,缓缓的说道。
“狗毛,我知道你心中有恨,可是,这份恨意,光靠杀人就能宣泄吗?我们要做的是,跟着三哥,和弟兄们一起,解救更多的人,让天下再无慧娘般含恨而去的人!”搂着王恩祖的肩膀,李应全语气低沉。
这时的王恩祖终于绷不住,一把抱着李应全,放声大哭,一边哭还一边喃喃自语:“秃子~~~,我难过啊!我经常在梦里,看到慧娘在喊我救他!”。
“好了好了,不哭了!跟我走,我那里还有几坛酒,哥哥陪你喝几碗。”红了眼眶的李应全,用劲搂了搂哭得像个孩子似的王恩祖。
铁窑
夜已很深,喧闹了一宿的铁窑,这会儿已经一片静悄悄。
除了两队来回巡查的兵丁,整个铁窑几乎不再有人走动,无论是草棚内的窑工,还是牢笼里的囚犯,都安静了下来。
只有正对着窑口的几间木屋,依旧透着灯光,那是吕耀辉带人在继续询问俘虏。
与此相邻的另一栋木屋外,两个土兵守在门口,黑夜中,他们警惕的眼神闪闪发光,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周遭的一切。
木屋内,许山海依旧坐在椅子上,在他的身后,两个土兵的身影,隐匿在黑暗的角落中。
之前蜷缩在墙角的太监冯敬和,此刻,坐在一个低矮的树墩上。眼下的冯敬和,神色依旧拘谨、小心,但是与两个时辰前,许山海刚进门时,他惊恐、害怕的样子相比,已经好了许多。
原本许山海只是想满足一下心中的好奇,看一看真实的太监是何种模样,才跟着吕耀辉来到木屋。
谁知,看到冯敬的模样,与他心中固有的太监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冯敬和瘦弱的身形,除了嗓音尖细,不如其他男子浑厚,其他皆与常人无异。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他的身份,许山海只会把他当做一个普通人,根本不会把他与“太监”这个词联系在一起。
冯敬和,原名冯七(家中排行第七),北直隶保定府人,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
因连年遭灾,实在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他的父母无奈之下,在七岁时,把他送入宫中,成了一个宦官侍童。
由于年幼无知,且对宫中规矩不甚了解,入宫不足三月,冯敬和就因无意中惊扰,万历的宠妃郑贵妃,杖责之后,被送去了景福宫(冷宫)。跟随一个老太监,负责看管王恭妃(朱常洛的生母,朱由校的亲生奶奶)。
由于年纪尚小,加之整个景福宫都没几个人,老太监非但没有为难冯敬和,几个月的相处下来,反倒对他视如亲人。
一老一小两个太监,除了每日给王恭妃送两餐饭,剩下的时间几乎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之下,还是老太监想出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办法,那就是教冯敬和识字。
老太监从小进宫,在宫中待了一辈子,少年时,有幸被选中,进到宫中内书堂1读了好几年书。中年后,又被调去文华殿,侍奉太子读书。
所以,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冯敬和不但跟着老太监读书识字,间中还从他嘴里听到了许多,宫中流传的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