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贪只是反腐中的一种手段,可反腐却是关系到整个民生、乃至于官方内部的一重大决策,说是一场内部的自我肃清也不为过。
树王虽然聪明,但却没有想到崔钰会展开这么一场内部的大清洗活动,毕竟盘踞在地府的势力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若处理不当,怕是会发生混乱的。
所以树王并未往这个方面想的原因便是如此,它没有理由去相信崔钰会做出这种明显不利于地府内部安稳的事情,地府里贪的人多了去了,这抓得完吗?
树王并不太担心,可这里终究是阴律司的总部,所以它们第一次深入到这里难免会有些畏惧,这是很正常的,毕竟谁都有污点,来到这里自然是污点被揭穿的时候,这能不让它们感到害怕吗?
不过怕归怕,相比于后面黑无常所使用的哭丧棒来说,这向前的路还是好走一点,毕竟阴律司是个讲法讲理的地方,非有特殊的情况发生,一般是很少动用武力的,当然了,当审判完结之后,那如何惩罚又是另一回事了。
三公桥略长,那拱形的桥体实则是为了跨越底下的那深渊,为了防止法庭遭受到破坏,在法庭与法门相隔的那段距离,有些一个后天改造的防护措施,那便是围绕着法庭的四周开启深渊,然后用这座三公桥当作唯一的进出口,得以做到形似天险之塞的格局。
而在那深渊底下,并非就是没有尽头的,可以说在下面铺有一片片锋利的刀林,更有滚烫的热油冒火,底下的危险才是最为致命的,论谁想要攻击法庭,单要靠近都是个问题。
不过现在有了崔钰这个总司长的带领,他们一行人过桥自然是如鱼得水,也没过多久他们便站在了桥的对面,阴律司最高司法中心——法庭的大门前!
阴律司的法庭,称呼是在效仿现代,但就外面的装潢来看,却是像极了古代的建筑,也就是公堂,不过这个公堂要大上许多。
紧紧是在外观看而已,正一等人就有些震撼了。
尤其是在法庭门口放置的两只巨大石兽,通身漆黑,正一一眼就看出了它们的身份来。
獬豸!
传闻之中是代表“法”的神兽,体形有大有小,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而今在法庭门前守着的那两只兽,便外观是如此,额顶一角,通身漆黑。
而在传闻中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正因为它能辨曲直,所以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为何獬豸会与“法”产生渊源呢?这得从一个字说起——“灋”!
这是古金文字,也同而今的“法”一个道理,就连读音也失眠相同的。
灋,这字从廌去,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写作法。
而在现代《说文解字》一书中,释为灋,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
灋字的造字构意,还源出一个历史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与另一位叫中里缴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廌”,即神兽獬豸,来听他二人自读诉状。
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
这种以角触断罪的方法,被古人用“会意”的方法放进了“灋”字的构形之中。可见,这个“灋”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或许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
后来,出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
獬豸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由于獬豸是“法”的化身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獬豸冠”。
獬豸,也称任法兽,善辨曲直,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