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变化,对于封鹿还是客客气气,却已经没那么热情了。
&esp;&esp;这也难怪,封鹿虽然经过台湾一战,有些意气消沉,但是心里却想的极为通透,台湾郑家的兵力并不弱于吴三桂,如果也举兵起事,突然袭击东南沿海,其战绩绝不在吴三桂之下。
&esp;&esp;但是他们完全忘记了另外一点,吴三桂经营云贵多年,拥有的不仅仅是巨额的财富,他还有能征善战的将领,和文武全才的四个女婿。
&esp;&esp;而转头看看台湾这一面,根本没有独当一面的人才!
&esp;&esp;陈近南是天地会总舵主,但并不是统帅大军的上好人选,他内政尚可,要他征战,却是有些为难。
&esp;&esp;郑克塽更是凡人一个,且不论贪生怕死,就是他的见识也远远不及普通的大将,统帅大军更是不可。
&esp;&esp;郑克塽的师傅冯锡范,更是心狠手辣,如果为武林人士,自然算得上一时之雄,但是如果征伐天下,他是不行的。
&esp;&esp;唯一可以用的施琅,已经被华山派收入了门墙,更别说郑克塽之前极为看不起施琅,就算是施琅现在重新回归郑克塽麾下,他也不会重用。
&esp;&esp;想要反攻,但是连一个合适的统帅都选不出来,还想统一天下,谈何容易?
&esp;&esp;封鹿等人都存着观望的态度,众人都知道历史,心里自然不相信,历史会这么容易改变,但是就在众人观望的时候,大清王朝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地震!
&esp;&esp;王/辅/臣叛乱了!
&esp;&esp;王/辅/臣可是了不得的人,早年追随姐夫刘某参加农民军,为人嗜赌,常常一掷千金,后来投靠了一个王姓将领做了干儿子,这才改姓王。
&esp;&esp;王/辅/臣追随明末山西大同守将姜瓖造反,纵横驰骋,无人能敌,清军见了王/辅/臣,就马上直叫:“马鹞子至矣。”摄政王多尔衮两次亲征未能奏效,王/辅/臣因而一战成名。不久投降于阿济格,免于被诛,没入辛者库为奴。
&esp;&esp;多尔衮死后,辅臣获得顺治重用,监临洪承畴部,后洪承畴保举王/辅/臣做总兵官;平西王吴三桂极力笼络,以后王跟随吴三桂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康熙即位后,调王/辅/臣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esp;&esp;三藩之乱兵起,吴三桂给王/辅/臣信,请他出任总管大将军,当时康熙嘱咐王/辅/臣和张勇一起负责陕西的军务,遇事联衔会奏,张勇是老资格的名将,以前隶属清初名臣孟乔芳,以后做到云南提督,号称是“久镇甘肃,威名素著,属番臣服”王/辅/臣居然没有和张勇打招呼就让儿子王继贞把吴三桂的招降书送给了康熙皇帝。
&esp;&esp;康熙皇帝当时正焦头烂额,四处应付,得到了这样的消息,自然心中大喜,王/辅/臣对他表忠心,自然要有奖励,立刻就封王继贞为太仆卿,赏给王/辅/臣三等子爵。
&esp;&esp;王/辅/臣凭借着一封书信,获得了如此高官厚爵,自然就引起了张勇的不满,张勇的军功本来在王/辅/臣之上,也才是三等男爵,现在看到王后来者居上,而且这么邀功心切表现的这么明显,张勇就非常恼火的说:“好啊,看我们谁最后是忠臣。”就此和王/辅/臣生了嫌隙。而王/辅/臣也不知道。王/辅/臣的儿子王继贞被皇帝留在北京算作一个软人质。就在这时候,四川提督郑蛟麟因为响应吴三桂的叛乱以致于四川属地沦为人手,康熙非常焦急,立刻派遣重臣莫洛出京担任大学士管理经略事宜,莫洛是原来的鳌拜一党,鳌拜被调出山海关抵抗大明军队之后,莫洛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了康熙一派的重要支持者,撤藩时莫洛和明珠、米思翰三人支持康熙,所以,康熙把他看作是不同一般的重臣,赋予他全权调动山西陕西的兵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莫洛与张勇这些人是关系很好的,为了方便指挥,就让他去了。
&esp;&esp;然而康熙没有考虑到王/辅/臣这一面的事情,或者说考虑的不多。王/辅/臣以前和莫洛有过节,而莫洛和张勇关系又非常好,张勇新近和王/辅/臣又结了仇恨,这还在其次,主要是莫洛这个人是满洲世家,因为本身的满汉的偏见,对战事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吴三桂造反时,清朝入关不过三十年,满汉之间的隔膜还是很深的,特别是像莫洛这样的世家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