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赵宗灏即位后,总共进行了三次大朝会。
第一次是仁宗皇帝驾崩,新帝赵宗灏即位,随即祭祀天地先祖、定下年号之类的事情。
第二次是安排朝廷中枢各机构的时候,引发了‘三司使之位’的争斗,这是明面上韩党第一次浮出水面,与新帝爆发矛盾。
第三次是关于宋夏第二次议和之后,对于各项赔款中,青白盐所产生的盐业问题和盐税核查事项。
这是韩党与新帝的第二次冲突,由于存在中书门下等一系列相关的政治大佬出头,带动朝野数百名官员上奏。
这一次堪称是最大规模君臣矛盾,而这一切都是默默看戏的韩明手笔。
面对新帝赵宗灏急迫想要掌权和清理各权臣的想法,韩明联合一众政坛大佬,给了对方一个封建帝王绝对不能忍受的‘下马威’!
对此,赵宗灏将目光投向了汴京内部的各个旧派勋贵身上,妄图借助这些人的势力来和韩明扳扳手腕,甚至驱逐在朝韩党的势力。
因此在第三次大朝会之后,赵宗灏让自家皇后大娘娘,即前邕王妃,开始了围魏救赵。
表面宴请汴京之内的勋贵家眷,暗地里不断哭诉韩明等人的肆意妄为。
甚至赵宗灏玩起了苦情戏,跑到了太后大娘娘曹氏处状告韩章等人,挟权自重,威逼官家。
曹氏毕竟是从后宫杀出来,坐稳仁宗朝皇后位置的女人。
对于新帝赵宗灏和韩章等朝臣的问题,她看的一清二楚。
深知在一些问题上,赵宗灏触动了这些新老大臣的利益,同时也对于赵宗灏肆意妄为,胡乱更改先帝政策,带着一丝不满。
韩明是仁宗和曹氏从小看着长大的,他和余嫣然的婚事也是先帝和曹氏亲自赐婚来的。
为了协助仁宗皇帝平衡朝廷内部各势力,韩家三代都选择了主动放权。
韩章在仁宗末期,尽量不过多参与政务处理,这些政务多半由富彦国掌握。
韩师朴身为开封府判官、三司盐铁判官,相当于半步计相的人物,也主动退出中枢,改判大名府,至今都在北方镇守。
韩明更是开启了传奇的朝堂骂战模式,被仁宗‘贬黜’西北,镇守宋夏边境。
那时候韩明可是正沉浸在喜得贵子的氛围中,放弃家人相守出任陕西。
这一桩桩一件件,仁宗看在眼里,曹氏看在眼里,整个保皇党都看在眼里。
而新帝赵宗灏能够顺利承继大统,这里边也少不得韩明的出谋划策。
可由于先帝对韩党一脉发展的默许,使得赵宗灏即位后处处感觉掣肘。
这多半源自于前邕王一党所笼络的人才,皆是朝廷上层的旧派贵族。
他们基本的政治主张就是维持现状、平和执政,不动他们根子上土地、税赋、人口等东西。
这一点,仁宗皇帝曾在庆历新政中试探过,但是被这些所谓的旧派碾的粉碎。
而韩明的出现,就是为了和这些旧派开启第二次的试探与争斗。
邕王没上位前,这种绝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还不突出,即位后,这种问题就是就是摆在他面前的现实。
若是原剧中,这位太后大娘娘的想法是保存先帝的各种政治成果,而和赵宗全等改革派产生矛盾。
那么在韩明所出现的时空,由于他改变了仁宗皇帝的想法,将其遗愿变为‘改革变法图强’的话。
那么曹氏这位太后大娘娘的想法也是随之改变,变成了支持新政的一方。
因此对于赵宗灏这位新帝屡屡压制朝臣,妄图阻碍大宋‘改革变法’等问题,她是心怀不满的。
赵宗灏的哭诉虽然让曹氏也感到无奈,但是也不能眼瞅着君臣矛盾扩大。
某一日,太后大娘娘曹氏宴请汴京韩党一脉的家眷,其中像是余嫣然、盛家姐妹、王家娘子、司马家娘子等人都位列其中。
这顿饭吃的怎么样,无人可知,但是之后韩党众人在一些军政小问题上,并没有选择扩大化处理,再和新帝赵宗灏对着干。
一时间,汴京头顶的天再一次阳光明媚,让人觉得这所谓纷争掀过去了。
七月底,在整理完盐铁司的各项事务以及交接之后,濮王世子、宗正寺少卿、判盐铁司赵策英正式收拾行囊,准备巡查事宜。
为了更好处理地方事务和彻查盐税,在韩章、曾明仲等人建议下,太常礼院的盛长柏、度支司下属梁晗二人被派遣作为赵策英的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