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仿佛连大自然都在诉说着这场即将到来的战斗之沉重。
明军的大军如洪流般涌至西昌北门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耿三喜并未选择死守这座年久失修的城池。
显然,他深知这座城墙的脆弱,无法阻挡明军的凌厉攻势。
在北门外,耿三喜与阿都土司的残部并肩而立,列阵以待,准备迎接明军的挑战。
经过之前树林中的一战,他已经深刻认识到,眼前的这支明军绝非简单的阴谋诡计所能战胜。
在西昌城内,各方势力盘踞。
原庆阳王的军队约有一万人,平西王吴三桂的手下则有一千人,再加上土司军约五千人,然而,在这庞大的数字中,真正具备战斗力的披甲士兵却只占总数的一半。
而吴三桂的那一千人,无疑是其中最为精锐的力量。
从装备上看,庆阳王的军队以步兵为主,武器多为冷兵器;吴军则以骑兵为主,披坚执锐,装备精良;土司军则更像是一群未经训练的山民,武器五花八门,参差不齐。
明军对于清军的动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夜不收不断将情报送回。
当清军列好阵势之时,明军前军也迅速从行军阵型转变为防守阵型,严阵以待。
勇卫营如今已经全部换装了燧发枪,他们迅速列好方阵,如同一堵坚不可摧的墙,使得清军没有丝毫突袭的机会。
而后面由辅兵负责运送的虎蹲炮也被拉到了阵前,排列得井井有条。
近代军队的枪炮配合战术在明军中已经得到了多次实战的检验,如今他们运用得越发娴熟自如。
与此同时,骑兵营也前进到了勇卫营的两侧,负责掩护两翼的安全。
当先头阵地稳固之后,明军后续的步兵队伍也列好阵型,排在勇卫营之后。
他们手持长枪和火绳枪,士气高昂,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在王克的精心训练下,明军已经成为了一支纪律严明、配合默契的部队。
在各自将领的指挥下,他们能够将各自兵种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形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
王克此时身处中军之中,刘大能作为副将陪伴在他的左右,林云则作为贴身亲卫更是与他形影不离。他目光如炬,冷静地观察着清军的动向。
“命令!勇卫营缓步向前推进!霍山营和蕲州营紧随其后配合行动!”当发现清军半天没有动静时,王克果断决定率先发动攻势。
然而,清军这边却陷入了僵局。
原来,耿三喜与吴三桂留在西昌的监军因为战术问题发生了争执。
吴军主将要求耿三喜部打头阵进攻明军,而耿三喜却以明军火器厉害为由,要求用土司的军队先消耗一波明军的有生力量。
然而,这一提议被吴军主将坚决拒绝。
吴军的一千人除了承担驻防职责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监视耿三喜的行动。
因此,吴军主将在权力上要高过耿三喜。
但是,耿三喜毕竟占据主场优势,也是名义上西昌清军的最高指挥官。
如果他真要对抗吴三桂的监军命令,吴军主将也确实拿他没有办法。
就这样,清军一时之间陷入了僵持状态,却正好给了明军列好阵型、发动突击的绝佳机会。
此时,勇卫营在激昂的鼓声中整齐地向前推进着。
他们步伐坚定、步伐整齐地走向清军阵地。
同时,跟在后面的长枪兵们也竖起了锋利的枪头,口中高呼着“杀杀杀!”的口号,列着整齐的步伐紧跟在鸟枪兵的后面。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拉开序幕……
随着勇卫营的燧发枪声此起彼伏,战斗正式打响。
明军的火枪阵地在近距离内展现出了其恐怖的杀伤力,一排排精准的射击让清军的前沿阵地瞬间陷入了混乱。
在燧发枪和线列枪兵战术的结合下,清军的弓箭只能在远离明军的位置抛射,当落到明军阵中时,已然没有什么威胁。
硝烟弥漫中,清军士兵纷纷倒下,他们的盔甲在火药的洗礼下失去了光泽,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显得如此脆弱。
王克站在中军阵前,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他冷静地分析着战场局势,每一个细微的动静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见勇卫营初战告捷,他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微笑,随即下令:“霍山营,从左翼包抄;蕲州营,从右翼迂回。务必保持阵型,勿让敌人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