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论辈分,这是康熙的表弟,是他的小舅舅,比他高上一辈儿呢,叫他怎么管?
&esp;&esp;胤礽被隆科多哭烦了,终于想出一个“好主意”来——
&esp;&esp;佟佳贵妃这个姐姐不肯管弟弟,宫里不是还有个隆科多的哥哥吗?
&esp;&esp;论亲近,鄂伦岱是隆科多的堂哥,可比他这个表外甥亲近多了!
&esp;&esp;于是本是在胤礽身边当侍卫的鄂伦岱就被胤礽给带到了上书房,按在座位上,跟着几个小土豆们一起读书。
&esp;&esp;鄂伦岱:……
&esp;&esp;救命,谁能来管管太子啊!
&esp;&esp;他都十六了,不是六岁,他不要面子的吗?
&esp;&esp;然而事实证明,他还真就没有多少面子可谈,因为就凭他那点学问,还真就不一定能在这群小土豆里拔得头筹。
&esp;&esp;在第一堂索然无味的《三字经》课后,胤礽找上了康熙,坚决反对大锅饭一样的“应试教育”。
&esp;&esp;他们进度各有不同,王掞照本宣科从头讲起,着实是浪费时间。
&esp;&esp;五个孩子里唯一将来要走科举之路的,只有张廷玉一人,他幼承庭训,天资亦是超出常人,如今正在学《中庸》和《礼记》,三字经神马的,只是他的启蒙书而已,早已经倒背如流。
&esp;&esp;至于其他人,他们又不要科考,每天读一百遍三字经做什么?
&esp;&esp;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讲讲实际些的道理。
&esp;&esp;因材施教,这是古今中外的老师们都要去认真思索的问题,王掞也不例外。
&esp;&esp;在被康熙约谈了一次之后,他回家憋了一夜,终于说服了自己——
&esp;&esp;他是上书房教导太子的师傅,不是国子监的先生,皇上说怎么教,他就怎么教,才是正道。
&esp;&esp;于是从第二天开始,王掞就换了教学方法,开启了一对一私教服务。
&esp;&esp;巴尔图还不怎么识字,就先叫他从认字开始,一天十个字,一边认,一边写,也能将字练起来。
&esp;&esp;察岱学《三字经》正合适,便按照原来的进度继续,不过不再是他一直念,而是叫察岱自己来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再由他来教。
&esp;&esp;等字认全了,读顺了,他再给他解释其中的意思,之后叫他自己抄写,背下来。
&esp;&esp;张廷玉的进度最快,认字不必说,练字也已经养成了好习惯,他只要每日给他讲解一段《中庸》一段《礼记》,他自己便知道要如何理解背诵,简直完全不用他操心。
&esp;&esp;至于胤礽,王掞倒是颇为头疼。
&esp;&esp;太子殿下论背书,着实是不怎么行,就连三字经后面都背不全,但若论释义,不但思路清晰,甚至有的观点独特到连他都觉得颇受启发。
&esp;&esp;若说张廷玉的天人之姿还有迹可循,这太子爷就真的是叫人莫测了。
&esp;&esp;分明尚未读过的书,怎么跟着听一遍释义之后,就能有自己的见解呢?
&esp;&esp;太子才五岁啊!
&esp;&esp;难道这就是真龙血脉的威力吗?
&esp;&esp;胤礽不知道王掞已经在心里将他给神化了,其实他的这种“独特”的看法,就是古今思维的碰撞导致的。
&esp;&esp;在接受了数年封建思想的教育后,如今的胤礽不再是那个清澈到天真的大学生,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带入统治者的思维。
&esp;&esp;但他又不像是康熙以及宗室那般有那么强的阶级观念,现代教育和三观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别人眼中,他会有一种近乎悲天悯人的气质。
&esp;&esp;现在的胤礽,就是一个古今矛盾的集合体,其实他尚未找到其中的平衡所在,所以思维会十分跳脱,随时都会有不同的见解。
&esp;&esp;王掞真的很为难。
&esp;&esp;面对这么有自己想法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