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最初,朱棣觉得一定得找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博学之士,才能编的好他想要的书籍。
&esp;&esp;因此命解缙负责主持编纂工作,还划拉了一百多人一同编写,要求从古至今的经史子集都得编写进去。
&esp;&esp;最可贵的是,除了这些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天文、地志甚至是医术技艺等方面的书籍也要一起编写进去。
&esp;&esp;总之一句话,但凡是被广泛认定为好书的,那就要通通都要编写进去。
&esp;&esp;他要的是一部浩大的巨作,一部前人从未主持编纂过,后人短时间内也难以超越的巨作。
&esp;&esp;甚至勉励解缙与朝臣们,不要怕编纂麻烦,不要怕书多字多,若是编得好,朱棣可是重重有赏!
&esp;&esp;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是编书这样流芳百世的事情,众人卯足了劲儿想要编出一本好书来。
&esp;&esp;一年后,解缙主持编纂的《文献大成》完成了,解缙献宝似的拿去给朱棣邀功。
&esp;&esp;朱棣看完后鼻子都气歪了,他要的是包罗万象,囊括历代绝学,不限行业的伟大书籍。
&esp;&esp;而不是解缙编的仅这一册薄薄的儒家学说!
&esp;&esp;看到文献大成后,朱棣才醒悟了,得找个学贯古今,能融会贯通且不死板的人来当这总编修才行。
&esp;&esp;于是靖难之役的总工程师姚广孝就被朱棣委以了重任,姚广孝走马上任后,解缙、礼部尚书等人都被朱棣抓来继续修书。
&esp;&esp;这次,朱棣为了给这些修书的大臣们,展示自己要修一本古往今来从未有过书籍的决心。
&esp;&esp;将皇宫内藏书馆的书都给搬出来不说,还在各地遍寻书籍,这次编纂的人数直线上升,从上次的一百多人,上升到二千多人。
&esp;&esp;也就是说,朝野上下,但凡文采好的,字写得好的,编书编得不错的,都被朱棣给拉了壮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