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独步至营帐深处,手执尺素,泪眼迷离,喃喃而言:“本初啊本初,你我虽兵戈相向,然昔日并肩驰骋,共赴国难之情,操岂能忘怀?”
“今朝本初兄溘然长逝,天下又失一英雄,何其痛哉!”
言至此,曹操情难自禁,放声大哭,其声哀转久绝,如泣如诉,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帐外将士,闻哭声而聚,皆感曹操性情中人,非虚情假意之辈,心中更添敬意。
谋士郭嘉步入帐中,见曹操如此,上前劝慰道:“主公节哀顺变,袁绍虽逝,然其基业未稳,正是主公图谋中原之时。主公当以天下苍生为念,勿过度悲伤。”
曹操闻言,拭去泪痕,点头道:“奉孝言之有理,吾当振作精神,以成大业。”
望向邺城的方向,曹操平复了一下心情,复又叹曰:“昔日刘邦、项羽,虽为敌国,却能共饮一瓢水,同结金兰之好。项羽虽败,刘邦犹哭之坟前,非独胜负所能尽言。”
“本初之于操,亦如是也。虽为对手,然操心中,未尝不怀敬佩之情。”
曹操心怀深谋,于袁绍讣音传来之际,于营中哀悼,泪湿衣襟,但其情非止于哀痛。
毕竟,袁绍出身名门,虽已殒命,而拥戴者犹众。
其间,若是有旧部不服袁谭而来转投曹操之辈,或许会担心曹操不能收容。
曹操此举,亦是安抚众心,施以慰藉之术。
故此次曹操的哭祭,实乃向陈琳、崔琰诸公昭示:
吾与袁绍,情深谊长,其逝吾亦心如刀割。
诸君随吾,无异从袁,共谋大业,心无二致也。
尔等安心归附于操!
操对于本初之旧臣,概不拒纳,皆以诚相待,共图大业!
曹操深知邺城中,陈琳之才如椽之笔,崔琰之德高望重,皆袁绍旧臣,若能收为己用,则如虎添翼。
众谋士深知曹操用意,荀攸也随郭嘉一同上前,捻须颔首说道:“主公节哀,大将军之逝,乃天命也。主公当以天下苍生为念,勿过度悲伤。”
“至于袁氏旧部,主公既有招揽之心,何愁其不归顺?但请主公放心,许都之门,永远为有志之士敞开。”
曹操沉吟片刻,曰:“本初虽逝,但其一生英雄,不可轻侮。吾欲暂缓渡河,不攻邺城,以全袁本初身后之名,使其魂灵得以安息。”
众将闻之,皆感曹操仁义,但亦有人忧虑:“主公慈悲为怀,然战机稍纵即逝,若因此错失良机,恐悔之晚矣。”
曹操摆手示意,目光坚定:“兵法云:‘攻心为上’,吾此举,正欲收邺城士民之心。本初之丧,乃天赐之机,吾当借此展示吾之胸襟,使天下人皆知,吾非嗜杀之徒,亦重情义之辈。”
郭嘉上前,拱手而言:“主公高见,嘉佩服之至。暂缓攻城,亦需防备袁氏子弟趁机作乱。主公可密令细作,潜入邺城,暗中监视袁谭等辈,以防不测。”
曹操点头赞许:“奉孝所言极是,吾当依计行事。”
于是,曹操下令三军,暂缓渡河,静待时机。
同时,遣使前往邺城,致书袁氏,言明其意,并赠以厚礼,以示哀悼。
亦不忘修书一封,致于陈琳、崔琰等旧臣,言及昔日与袁绍之情谊,并表明自己招揽贤才之心。
信中言辞恳切,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书毕袁氏之辞,曹操意犹未尽,复取帛书一幅,挥毫而就,别书一函,欲致于吴郡孙权。
论及辈分,孙权是曹操的晚辈。
忆往昔,山东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唯孙坚与曹操二人,披坚执锐,血战沙场,是真正的和董卓部众干过架的人。
曹操遣使持书至吴郡,其书言辞峻切,责令孙权:“操闻江东多才俊,而孙氏基业,亦赖贤良以固。”
“天下未定,诸侯纷争,操欲统一天下,以安万民。今特命卿送孙氏子弟入朝,以示归顺之心。望卿体察时势,从善如流,勿使兵戎相见,生灵涂炭。”
书中更言:“昔日文台与操并肩作战,共讨国贼,其英勇之姿,操至今犹忆。”
“今孙氏之业,传至卿手,望卿能继往开来,不负先人之志。若卿能顺天应人,归附朝廷,操必以国士待之,共享天下太平之乐。”
又言及:“操知江东之地,山川秀美,物产丰饶,百姓安居乐业。然操亦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操愿与卿共谋大计,结束乱世,使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卿若有意,可遣使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