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谁不想出仕,或者在职的大臣不想跟皇帝干了,那么回家“尽孝”也是一个最恰当不过的辞职理由。我们大家都读过李密(此李密为晋初的李密,非隋末的李密)的《陈情表》,他写《陈情表》就是为了达到“不出仕”的目的。当时天下初定,局势不稳,李密对与后主刘禅还心存幻想,所以他不想这么快就出来替新政府打工。于是就以要赡养祖母为借口,谢绝了晋武帝对他的工作安排。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封建社会提倡的孝道有时候又太荒诞太迂腐了,像“二十四孝”宣传的那些,什么“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等,让人感觉到行孝的巨大困难,而像汉代郭巨那样“埋儿奉母”的事例,甚至还会让人对“尽孝”产生一种巨大的怀疑和恐惧。为了解决奶奶的吃饭问题把孙子埋了,这实在是有悖天道人伦了。鲁迅先生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批判过这种愚孝,认为它是束缚中国人思想的桎梏。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这种美德都不应该丢弃。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提倡尊老敬老,在家庭建设中,“孝”也是一个家庭稳定和谐的基石。
我们不怀疑李德林对父母的孝心,也不怀疑因为亲人离去他内心产生的巨大悲痛。但如果是因为这种悲痛而把自己折磨到了不能生存的地步,这一定也有背于孝义的初衷了。
所以说,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得太过了,过犹不及。
李德林的名气很大,甚至已经超越了国界。
周武帝攻克北齐进入邺下的那天,就诏令小司马唐道和来到李德林家,对他进行百般抚慰。武帝说道:“攻打北齐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你。朕本来害怕你跟随齐主往东退却,现听说你尚在,朕非常高兴,请您立即入朝相见。”
这让我想到战国时期,秦王读了韩非子的文章,拍案叫绝,于是就发兵攻打韩国,目的也是要见见韩非子这个人才。
当然,我们都明白,周武帝伐齐是为了一统山河,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书生。他之所以如此看重李德林,还是希望这个人能帮助他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唐道和引他进入朝廷,派内史宇文昂向他查问齐朝的风俗教化、人物品性。这个类似我们现在的干部考察。考察的结果出来后,领导都比较满意,于是当即留他在内省工作,三天后才让他回家。
不久,武帝又让他随驾回到长安,封他为内史上士。从此以后,诏诰文书,以及选用山东的官吏,都一律委托给他。这表现了武帝对他的极大信任。
武帝曾经在云阳宫用鲜卑话对群臣说:“我常常只听说李德林的名字,等看到他给齐朝写的诏书檄文,我还说他是天上仙人。哪知今天得到他为我效力,又为我做了文书,非同一般。”
神武公纥豆陈颜逢迎道:“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得到麒麟凤凰是吉祥的征兆,是圣德所致,不是一般人力所能做到的。瑞物即使得到,也不堪使用,如果李德林来为您效劳,也是陛下您的圣德所致,有大才可用,无所不能,远远地胜过得到麒麟凤凰。”
这话听着就像是掏耳朵,又像是挠痒痒,让武帝顿时心花怒放,他大笑着说:“确实如您所言。”
宣政末年(五七八年),李德林又被授为御正下大夫。
大象初年,赐成安县男爵。
周宣帝病重期间,嘱托杨坚受顾命辅佐少主。杨坚素有野心,他很想把李德林这样的重臣拉到自己身边,于是就委托邗国公杨惠去拉拢李德林,对他说:“朝廷赐令我总管文武方面的大事,治理国家任务重大,如无群才辅佐,难以完成大业。现在我想与您共同管理国家大事,请你一定不要推辞啊!”
李德林是一个精明人,他看到宣帝时日不多了,太子年幼,他需要一座新的靠山。而此时的杨坚,无论是地位,还是权势,无疑就是他要寻找的靠山。所以他听了杨惠的话后,非常高兴,当即表态:“德林虽平庸怯懦,但也还有一片赤诚。如果您看得起我,那我一定愿以死来报答。”
后来刘昉、郑译伪造诏书,召高祖为顾命大臣,以辅佐少主。他们二位密谋,让郑译做大司马,刘昉做小冢宰。
杨坚一看,怎么着?你们把位子都抢了啊!于是他就问李德林:“我该怎么处理这事呢?”
言下之意,他们都安排好了,把我往哪里摆啊?
李德林就回答说:“您最好做大丞相,假黄钺,统辖内外各种军务。不这样,无以制服众人之心。”
杨坚一听,心想:这还差不多。
等到给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