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瓦岗风起(1)
杨广南巡之时,整个国家已是风雨欲来,人心思变。
韦城人翟让是东都的法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当个小司法官,因为犯罪被打入死牢。狱吏黄君汉十分钦佩翟让,于是就在夜里溜到牢里,悄悄对翟让说:“虽然天不可测,但事在人为,像你这样的英雄男儿,哪能在监狱里等死呢?”
翟让又惊又喜,说:“我翟让现在就是一介囚徒,就像是圈中之猪,生死只能听从黄曹主的安排了。”
言下之意,我现在空有一腔热血满腹壮志,但镣铐加身,狱门重锁,我又有什么法子呢?
黄君汉当即给翟让打开枷锁,对他说:“壮士,我十分佩服你的人品,我看你将来是能成大事的人,你走吧!”
翟让再三拜谢说:“我蒙受您的再生之恩,不知何以为报。还有,我走后,您怎么办呢?”
翟让是个讲义气的人,他说的是真话。他不想连累别人,于是流下泪来。
黄君汉发怒道:“我本以为你是个大丈夫,可以拯救黎民百姓,所以才冒死来解救你,你怎么却像小儿女一样以涕泪来表示感谢呢?你就赶紧逃吧,不要管我了!”
翟让一听,赶忙拜谢而去,一口气上了瓦岗。在那里,他见到了与他同郡的单雄信。此人骁勇矫健,擅长骑马挥矛。翟让自此拥有了自己的山头,成了瓦岗寨的山大王。
瓦岗起初有点乱。他们占山为寇,到处抢劫。这一点远不如梁山泊的好汉。人家打的是“替天行道”的大旗,讲究个“杀富济贫”,专跟官府和有钱人过不去。
这时候有个叫徐世勣的看不下去了。此人年纪不大,只有十七岁,但很有眼光。他给大当家的翟让提议说:“我们不能在附近打家劫舍,得另选它处。我建议到荥阳、梁郡一带,在汴水流经的地方,抢劫行船,掠夺商贾,军需就基本上可以解决了。”
徐世勣的意思并不是劝大当家的金盆洗手,打家劫舍还是要干的,只是得换个地方。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你得离开自己的窝远一点。否则,乡里乡亲的,熟脸太多,情面上过不去,影响也不好。
翟让一听,连连点头称是:好小子,行啊!就照你说的办!
于是就按照他的建议,率众进入荥阳、梁郡的境界,继续谋财害命,抢公掠私,从而为部众提供了充裕的给养。前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就聚集了一万余人。
顺便说一下,这个徐世勣,那绝对不是吃素的。他十七岁就走上斗争道路,在瓦岗英雄中属于少壮派。此人不仅能说会道,而且能征善战。最初辅佐翟让、李密,后来投唐后,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是名符其实的“国之干城”,深得朝廷信任。他曾经打败东突厥,制服高句丽,与唐初的另一个名将李靖齐名,建立的功勋在瓦岗英雄中是首屈一指的,后被封为英国公。作为褒奖,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于是“徐世勣”就变成了“李世勣”。后来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不知为什么,在一些民间传说和演义中,徐茂公(徐世勣字懋功,也作茂公)这个人物却被写成了一个“牛鼻子老道”的形象,不仅狡猾而且冷酷,和正史的记载有很大的出入。
六六九年,徐世勣去世,时年七十六岁。他有一个很有名的孙子叫徐敬业,后来跟骆宾王搅合到一起,六八四年跟武则天干上了,最终兵败被杀。为此武则天就剥夺了他姓“李”的权利,于是“李勣”又变成了“徐勣”。此系后话。
我们再回到徐世勣十七岁的那一年。
当时的武装力量还不只翟让一支,其他的还有很多,比如外黄人王当仁、济阳人王伯当、韦城人周文举、雍丘人李公逸等都聚众为盗。这些团伙各自为政,干的都是打家劫舍的勾当。李密从雍州逃亡后,就往来于各部首领之间,向他们游说夺取天下的谋略。开始大家都不信,但李密会洗脑啊!时间长了,他们渐渐相信了。当时有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传闻,大家一想。李密也姓“李’啊,也许这个说法会在李密身上应验,于是他们渐渐敬重起李密来。
李密经过观察,发现在各地方武装里面,翟让的势力最强,于是他就想把宝押到翟让身上。在王伯当的引见下,他见到了翟让。他为翟让出谋划策,并游说劝导其他小股乱民前来归附。翟让很高兴,渐渐信任李密,与他商议军中事务。
李密趁机劝翟让说:“刘邦、项羽都是出身平民而作了帝王,如今上面是皇帝昏庸,下面是百姓怨愤,精锐兵力都在辽东丧失了,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