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灭刘武周(3)
刘武周占领晋阳后,士气大振,立即派部将宋金刚攻陷晋州,进逼绛州,直捣龙门。宋金刚确实是一员虎将,一路冲杀,打到翼城、绛县一带,迫使唐军节节后退。兵锋所至,几乎横扫了整个黄河以东。此时唐军境遇十分不妙,仅固守虞州(今山西运城)、泰州(今山西万荣)等区区几个城池。在刘武周的强大攻势之下,原来追随李渊的一些地方首领也开始反水,纷纷改换门庭,投入刘武周的怀抱。另一方面,占据蒲坂的隋将王行本也与刘武周联起手来,互相呼应,对唐军形成了夹击之势。一时,“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势对李渊来说变得十分严峻起来。
李渊害怕了。
他说:“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
他认为现在敌人力量强大,不能与之抗衡,如果硬拼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不如暂且放弃黄河以东的地盘,退守关西,保住自己的老本。
这个策略比较保守,但也不无道理,所以附和的人很多。关键时候,李世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
他认为晋阳是成就帝王大业的根基,应该坚决夺回。而河东地区物产丰富,可以提供必需的物资。如果放弃了,就会断了自己的物资供应,到时候,你想守关西也守不住。
李世民的分析具有前瞻性。为了打消李渊的疑虑,他主动请缨,亲率三万精兵,讨伐刘武周以光复晋阳。李渊斟酌再三,最终同意了李世民的意见,尽发关中之军,令李世民统率前往征讨。
武德二年(六一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天气十分寒冷,黄河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这为唐军过河提供了便利。李世民率军从龙门顺利渡过黄河,在绛州西南的柏壁屯兵,与宋金刚的主力部队对峙,由此拉开了柏壁之战的序幕。
刘武周是个地方军阀,或者说是个土皇帝,他在治军方面缺少章法,所以军纪比较混乱。在他率领大军席卷河东之时,军队士兵俨如土匪一样,大肆烧杀抢掠,给当地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连当地的的那些地主豪强头面人物也未能幸免。于是那些势力较大的的地方头头们就相互联合,结寨自保,以对抗刘武周的侵扰。
相反,唐军则表现出了正规军的良好素质,一路上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伙一看,刘武周就是祸害,而李世民的唐军才是人民的军队,于是自觉自愿地站到了李世民一边。不仅有许多的青壮年主动参军,更有一些大户人家主动捐款捐物,贡献粮食。所以,李世民到达柏壁之后,尽管后勤供给出现了问题,但因为当地民众的支持,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而大量的粮草储备,让李世民在战争中拥有了足够的底气。
毛主席说“兵民是胜利之本”。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兵员数量、武器装备,而是民心和民意。
在军粮问题解决以后,李世民变得十分沉着,也十分自信。为了消耗敌人,挫其锐气,等待最佳的战机,李世民下令休兵秣马,坚壁不战。同时又不断地派遣小股部队去袭击宋金刚的补给线,跟宋金刚软磨硬泡。
与此同时,李渊又遣永安王李孝基等攻打夏县的吕崇茂,用以策应李世民。吕崇茂势单力薄,就向宋金刚求援,宋金刚派大将尉迟敬德、寻相前往救援。李孝基不是尉迟敬德的对手,被打得大败。
尉迟敬德一战而胜,得意洋洋地回军浍州。李世民得到信报,就派令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叔宝等至美良川设伏拦击,尉迟敬德被打个措手不及,死亡两千余人。不久,敬德、寻相等又秘密率领精骑东援蒲坂的王行本,李世民得到情报后,亲率步骑三千人抄近道夜奔安邑,设伏截击,大败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寻相只身逃脱,部队被打得落花流水。
接连的胜利让唐军士气大振,一些将领也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纷纷请求马上就与宋军决战。
李世民再次表现出了一个军事家的冷静和睿智。他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决战的时机并不成熟。
他对众将说:“宋金刚孤军深入,精兵猛将,都聚集在此;刘武周占据晋阳,完全依宋金刚的庇护,军无蓄积,靠打劫来获得物资,因此他希望速战。而我军此时则应该养精蓄锐,以挫其锋,分兵冲其心腹,等到他们粮尽计穷之时,就会逃跑。届时我们就可以抓住时机,与其决战,一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他继续沿用袭扰之术,消耗敌人,拖垮敌人。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