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百无聊赖,无比彷徨。
事实上,诗人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他并不能像古人陶渊明或者后人苏东坡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陈成用了“东皋”的典故,就是想要问问,像王绩这样的人还会依然觉得惆怅困苦吗?
要说王绩还不够格的话,那么从王绩的这首诗里可以在引申一下:
陈成问王绩,王绩问伯夷叔齐,伯夷叔齐又问更遥远的前贤……
大家心意相通,情境相仿,一下子就让整首诗有了绵长的沧桑感,又多了几分趣味在,充分体现了陈某人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创作技巧……
总之,这首七律写出来之后,陈成颇为得意,尤其是看到小四小六两个傻乎乎的小子,划船都划不好,可是在自己创作的诗中,两个都成了和他一起向先贤发起叩问的人了……
假如自己出了名,以后他们就是和苏东坡同游的黄庭坚、佛印、“苏门四学士”那样的人了,哈哈哈哈……
反复吟诵着,陈成放下手中的笔,吹干了墨。
,!
抬起头,对面榕树主人也作好了自己的诗。
“我写的是一首七言律诗。”陈成将诗作展示给众人看。
“巧了,先生写的,也是一首七言律诗。”丁干举起了榕树主人的诗作道。
这么巧?
陈成心里觉得,榕树主人是一个不羁、放纵、爱自由的人,不愿意受到诗歌格律的束缚呢!
我倒要看看,你的水平如何!
陈成心想着,向对方的诗看去:
金相高悬焕彩新,焰芒熌敛若传神。
秋江影散虹千尺,桂魄光摇月一轮。
是幻是真俱属妄,为空为色了无尘。
禅龛一瓣遥相对,欲向维摩参筏津。
刚看了第一联还好,看向第二联的时候,忍不住暗暗喝彩了一声!
写得好!
秋天的江面上,各种光影散漫,长虹架起,恍若长桥;
一轮圆月倒影,在水波中不断破碎,重圆,摇动……
当真写得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更何况,对方的对仗、音韵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真是字字精当!
再看第三联,更加令陈成愕然!
自己只是到了最后一句,才含蓄了表达了一些思索的意味。
对方到了第三联就已经开始了!
而且是佛教经典中那种最惯常使用的“装逼文辞”:
幻即是真,真即是幻!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此话已说了千万遍,离幻哪有真可寻,真在幻中觅!只是说说而已,迷头认影自救不能。真幻一体,互为彼此。
从自然界的浮光倒影中能体会到这些道理,也是再合情合理不过的事情。
难道这人也是一个佛教徒吗?又或者,这人早就知道了我的底细,知道我最不擅长的就是写和尚诗?
没理由啊,这事也就始安城中的那些五律派的人知道,丁干也是不知道的。
对方毕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恐怕也不会利用这个来占自己的便宜。
到了最后一句,看到“维摩诘”这个最近反复出现的字眼,陈成再一次陷入了深思。
对方在这里又一次用了“双关”之语。
所谓“筏津”,便是渡河的竹筏,多比喻引导人们达到目的的门径,比如韩愈《送文畅师北游》诗:“开张箧中宝,自可得津筏。”
在这里,他既是说普通渡江的竹筏,同时也像是将他引向佛法无边的境地!
难道,你想劝小陈我出家当和尚?
:()开元情诗与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