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灯光一定是先照亮室内,然后从其室门,才照到门庭边际处的。
正如一切众生,看不见身内,而独能看见身外之物,这就是他们看不到如来,却看到林子的原因。(陈成:嘿!果然还是有点聪明嘛,跟我“不识庐山”的理论不谋而合嘛!)
阿难自己也很得意,心想这样佛祖应该满意了。
可是他忘记了,佛祖是几十年的老杠精了,你说啥就是傻,那还怎么显示佛祖的睿智?(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佛祖这次又讲歪理道(陈成认为的》:跟随我的比丘很多,我们每天都要到城里去乞食,为众生种福。(讨饭就讨饭,化缘就化缘,佛祖的觉悟果然跟我们凡夫俗子不同啊!)
佛说我已用过斋了,比丘中有一个人也吃饱了,那是不是其它人是不是都吃饱了?
阿难又犯糊涂了,佛祖这种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叉开话题给自己设陷阱的做法,可不是第一次了!
奈何每次都会掉进佛祖的陷阱……
他只能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他们又没得道,饿了的时候知道饿、饱了的时候知道饱,每个人的饭量不一样,感受也是不相同的。
,!
可能有的人吃一个浇了玛莎拉汤的面球就饱了,有的人吃了两份手抓饭,一锅咖喱山羊,三只坦度里烤鸡,一杯阿萨姆红茶都还没饱呢!
佛祖看到阿难又掉进了自己的陷阱,十分满意,就“启发”他道:“这个事情说明什么呢?说明,如果心的确是在‘身外’的话,身和心就互不相干了,就和吃饱了的人和没有吃的人一样:
一个饱、一个饿,心知道,身体不知道;而知道的身体,心又不能知道。”
佛祖又展示自己柔软的手,问他的感受。
阿难说这是佛的手。(因为佛有我们悉心照顾,生下来又是王子,不从事劳动,手可不就细腻软弱吗!)
佛说:我一举手你就知道了,你说心在身外,身和心就应是各不相干的了,但我举手时,你是用你的眼和身来看和感受的,如果心在身外,就不应通过眼和身来感受,而该用身外的那个“知”来感受,但你的感受却没离开你的眼和身!
所以你说心在身外,也是没有道理的!
陈成一边听,一边观察着各位听众的反应——
他看六少的时候,发现六少每一个都似懂非懂,可又非常敬仰佩服佛祖的睿智的样子。
五律派那帮人,虽然个个都知道,可也“温故而知新”,一脸用心复习,常听常新的样子。
再去看天仙姐姐——
好吧,天仙姐姐没咋听,而是在看自己。
两人眼睛一交织,陈成慌忙转过头去,好尴尬。
说实话,我要是阿难尊者,当我又听到佛祖说“你的观点不对”的时候,我真的很想一走了之,弃他而去——
我就看看,没有小陈我服侍佛爷您,家务全您自己来——您的佛手还柔软不柔软,细腻不细腻!
刘清见陈成东张西望,压根没用心听自己苦口婆心讲述佛法,怒气又加大了一级!
提高音量道:“陈郎君是否在听?”
“听着呢,听着呢!讲得很好,很棒。”陈成口是心非地夸奖,心说照本宣科,比小陈我差了十倍不止!“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不知为何,陈成夸赞的话听在刘清的耳中,不但不悦耳,反而很不舒服,冷冷道:“你还要不要我讲第三次、第四次给你听?”
“不用了,不用了!”陈成连连摆手,他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摸清楚了这套故事的规律,那就是:
阿难回去之后,又总结出“心既在身内,又在身外”,两全其美!然后佛爷肯定又说:你这个不对!然后举一堆例子来反驳;
阿难回去之后,又总结出“心既不在身内,又不在身外”!但佛爷肯定还是说:你这个也不对!然后举一堆例子来反驳;……
无穷无尽,没有终点……
别说七次了,我看一万次都未必能终结……
“既然你明白了,那就请作诗吧!”刘清一脸“我已经仁至义尽”的模样。
:()开元情诗与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