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王羲之在池子里洗笔砚,把池水染黑了——
可并没有说跟“青草坡”有关系啊!
但是你一说“坡上草离离”,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就是青草坡嘛!
泰伦大脑飞速运转,想要找出二者的联系,还真很快就让他想到了——
《兰亭集序》里不是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吗?
那我就说,青草坡是“崇山峻岭”的一个山坡,行,还是不行?
陈成被他说乐了,摆摆手:“好吧好吧,这个算你解释通了。”
泰伦颇为得意,什么叫算?
我这就是善于从典籍中发现细枝末节好吧!
你还能难得倒我?
陈成接着往下看,“会稽山川宜写照,王氏兄弟尽能诗”的确没有任何问题,可以说填得足够精彩。
至于“满心归思同云远,一片孤帆带月移”这种万精油用法,陈成实在不想吐槽了,反倒是始安七少几个人跃跃欲试的样子。
到了最奇葩的最后两句“全面否定”,陈成实在是忍不了了,开口道:“既然阁下已经把地点限定在会稽山阴了,那不至于连一个像样的送别地点都没有,非要在隋堤送别吧?”
魏晋南朝的时候在江南,能送别的地方太多了,王大叔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在芙蓉楼,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在谢朓楼,哪怕是在兰亭一别——
也能“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吧?(方文山)
干嘛要在这里提一句“未有隋堤”呢?
不觉得格外违和吗?
“无它。”泰伦依然信心满满,早就准备好了说辞:“隋堤的‘柳’,连我们身在岭南的人都知道,是最好的!”
陈成:“……”
这倒没听说,我只知道我岳父家“河东”的“柳”是最好的。
泰伦对自己的机智愈加赞叹,而且心中也很明白:
会稽没有隋堤,难道是怪我吗?
本来就是钟矩莫名其妙给加的一个前提好吧!
“ok!那我现在最后一问!”陈成被这小子的天真完全打败了:“请问你这个——何须又折向南枝,不需要折,这是我们看明白了的,可是‘向南枝’,你又如何解释?”
折柳送别最出名的自然是灞桥折柳,王昌龄大叔在其《灞桥赋》中也说:“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
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
而客人大多是往东、往南;
隋堤送别的话,因为无论如何都要牵扯到隋炀帝,隋炀帝又是因为想到江南玩而亡身的,客人顺着大运河也是随波南流,所以“向南枝”是惯常的用法。
可是你这个事件地点以及“南”到了会稽也就是后世绍兴了,客人还能往哪去呢?
难道一路往福建去嘛?
话说福建大开发,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还与我们颍川陈氏的主导密切相关。
在王羲之那个时候,福建还是不毛之地吧?
“对啊,就是因为从越州以南,全部都是不毛之地,所以我才说:‘未有’隋堤杨柳色,‘何须’又折向南枝嘛!这些完全都是没有必要的!”泰伦神气活现道。
陈成:“……”
靠……我是真的要被你打败了……
以前都是陈成我用这种歪理来讥讽别人,竟然还有别人用来讥讽我的一天……
“还有,我要提醒你,越州以南,可不是一片荒芜之地!且不说福建,”泰伦兴致勃勃道:“就说东吴皇帝孙权,命吴国将领卫温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今湾湾)、亶州。虽未找到亶州,却在某一‘宝岛’停留近一年。你如果能说那是不毛?”
陈成:“……”得,今天竟然被这么个人普及了祖国的疆土!
这时候,雷拓冷哼一声:“不要再胡闹了!钟矩这首诗,我已经补完了!”
:()开元情诗与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