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通远军屯、三亚建设之后,梁继盛、孟庆祥等人回到临兴总部,将各项事务处理完毕,便再次启程,前往榆林调研。
临近十月,正是秋收时节,众人在展飞的陪同下,率先来到湳西农庄,符思南和林志刚已经在场院中等候多时了。
有了去年的操作经验,今年的水稻收割,便要有序的多,符思南忙里偷闲,居然还能空出时间来,向总部众人汇报工作。
梁继盛最关心的还是产量,咱们去年收的是别人的水稻,今年换成自己的,也不知效果如何?
符思南笑着告诉众人,增产问题不大,肯定比燕朝那种每亩百十来斤的水平要强上不少,但想达到现代社会的水平,完全没有可能。
在孟庆祥的追问下,符思南细思片刻,给出了三百余斤的估算值,在乐观点的话,有些种的好的地块,或许能超过四百斤。
拿着现代优质稻种,在新世界种出不到四成的产量来,实在说不上成功。
谈到其中原因,符思南颇为无奈地看向林志刚,表示化肥不到位,产量的提升空间也就这么大了。
还是那个老问题,梁继盛苦笑着摇摇头,随即向林志刚询问邵宏铭的去向,这家伙很少往临兴跑,是不是躲咱们呢?
林志刚笑着表示不至于,老邵最近总在合口港、藤桥一带活动,离总部有点远,去临兴的次数少一些,也属正常。
听说你们要过来,老邵昨天专程返回,这会儿正在罗村那边候着呢。
提到邵宏铭,符思南并未继续抱怨,反而大声夸赞起来。
虽然化肥遥遥无期,老邵自己却没闲着,涉及到农业这块,还帮大家想了不少点子呢。
最有效的一条就是搜集海藻,反正这东西海边多的是。
晾晒后焚烧,留存下来的海藻灰,可是相当不错的肥料呢。
去年年底的时候,你们在抗击海盗,农业部的同仁们任务不多,面对眼前这种落后的农业条件,没少找老邵的麻烦。
除了给大家补习化学知识、提些务实的建议之外,最终还帮我们系统地梳理了一遍农业化学,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众人围坐一圈,一边聊着农业发展,一边议论起存在的问题来。
随着各项事业慢慢步入正轨,像去年那种乱糟糟的局面几乎消失,大部分工作都进入有序推进阶段。
新的态势必然会产生新的矛盾,梁继盛等人这次外出调研,便是想听听大家的想法,确保各项决策符合实际,并能顺利地贯彻下去。
谈到问题时,符思南看了看坐在梁继盛身边的刘建国,询问起崖东现在的人口状况来。
刘建国笑着告诉众人,随着咱们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从年初开始,陆续有百姓前来投奔,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
从归义堂近期的统计来看,大半年下来,足有六千多人的前来崖东务工,到年底之前,破万毫无压力。
也就是说,目前在崖东地区劳作的百姓,很快便会突破两万。
听刘建国说完,符思南微微点点头,说是和自己的感觉差不多,就湳西农庄和田独矿务局两边的情况来看,工分制度怕是快要崩溃了。
说白了,十进制的加减法并不是啥高深的学问,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工人们学的快着呢。
等大家熟悉了计分规则后,各种私下的比较便流行开来,大家你算算,我算算,很快便总结出挣钱的顺序来。
工业部大方一点,跟着学技术的人就增加较快,农业部这边收的比较紧,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人员流失。
为了这事,两边频繁沟通协调,但也只能治标,达不到治本的效果。
按照符思南的建议,急需管委会拿出新的章程来,对工分制度进行改革,避免事态无序漫延。
说到这里,大家俱都陷入沉思,作为应急手段,简单易行的工分制度,在华兴创业初期,起到了很大作用,几乎在归义民中家喻户晓,有时比燕朝货币还要管用。
现在情况是,归义民们几乎把这套规则吃透了,再继续玩下去,其负面作用必然体现,定会生出不少乱子来。
万一各家互相攀比,整个集团的损失可就大了。
片刻之后,梁继盛让刘建国说说他这边的思路,制度统筹改进的职责,均由管委会办公室牵头负责。
没想到矛盾会这么快爆发,刘建国只能苦笑着做出解释。
要想完成归义民的工资体系建设,并和现有的工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