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天召集长老们开会,将杨勇的计划告知众人。长老们听后,议论纷纷,有人表示好奇,也有人心存疑虑。最终,大家还是决定支持杨勇的想法:“既然你儿有这心思,那就让他试试吧。若是可行,自然是好事;若有不妥,我们再做商议。”
于是,比武大赛正式拉开帷幕。赛场上,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比武环节,刀光剑影,精彩纷呈,战士们使出浑身解数,展示着自己的武艺;赛跑时,大家如脱缰的野马,全力冲刺,汗水在阳光下闪烁;搬石头比赛更是考验着大家的力气,巨石在战士们的怒吼声中被缓缓抬起。
整个营地沉浸在一片热烈的氛围中,战士们通过比赛,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团结。而杨勇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每一位战士的表现,心中已经开始勾勒那支未来的特战队的雏形。
随着比赛的逐步推进,500
名勇士脱颖而出,他们站在赛场上,身姿挺拔,眼神坚定,充满了斗志。接下来,杨勇将对他们进行更加严格的训练,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精锐之师,为保卫部落和抗击倭寇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片草原上,部落暂时停下了脚步,但他们前进的步伐并未停歇。杨勇的到来,为这个古老的部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一场关于勇气与力量的传奇,正在徐徐展开。
第十二章:军队编制与特训规划
杨勇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离不开合理的编制和严格的训练。在选出
500
名勇士后,他开始逐步实施自己的计划。
第一步,从这
500
人中进一步甄别出那些具备特殊技能和战斗潜力的人员,作为特战队的候选。这些人不仅要有出色的战斗技巧,还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应变能力,以便在未来的战场上执行特殊任务,如突袭、侦察等。
第二步,着手选拔大力士。通过一系列力量测试,包括举重、搬运重物等项目,挑选出
800
名身强力壮的战士。他们的职责将主要集中在后勤保障方面,负责背运物资、搭建营地等重体力劳动,同时也为后续可能的打铁炼钢工作储备人力。毕竟,在这资源匮乏的时期,拥有强壮的劳动力是开展各项生产活动的基础。
第三步,对现有的士兵进行编制优化。考虑到当前的实际情况,杨勇决定采用比常规部队大三倍的编制模式。以往一个班不过十几人,现在扩充到
30
多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战斗中更好地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同时也便于指挥和调度。不过,鉴于部落的总人数,他计划先组建一支一万人左右的核心战斗队伍,其余的人则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擅长打猎的继续负责狩猎,为部落提供食物;而那些不擅长打猎的,则安排去做一些诸如制作工具、修缮营地等辅助性工作。
对于那
300
名大力士,杨勇有着特殊的安排。他们将被集中起来,专门从事炼矿和打铁工作,致力于打造一个简易的刀厂。一旦发现铁矿石,便可以迅速投入生产,为部落提供充足的武器装备。在这之前,为了提升士兵们的体能,杨勇制定了一项简单而有效的训练计划:每天早晨和晚上,让士兵们进行
10
公里的长跑训练。
这些部落战士们原本就身体素质出众,耐力惊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们跑起来更加轻松自如,甚至许多人跑完
10
公里都不带怎么喘气的。但杨勇也明白,过度的训练可能会导致食物消耗过快,引发其他问题,所以暂时没有增加训练强度。在跑步过程中,一些体力较好的战士还会背着石头,进一步挑战自己的极限。
与此同时,杨勇也没有忽视军队形象的塑造。他利用战士们打猎获得的猎物毛皮,开始着手改进士兵们的服装。以往大家的穿着五花八门,缺乏统一的规范,这既不利于团队的辨识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斗时的协作。杨勇亲自设计并指导大家制作统一的战斗服装,将毛皮进行裁剪、缝制,使其更加合身、耐用,并且具备一定的防护功能。经过一番努力,士兵们逐渐穿上了整齐划一的服装,整个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逐渐有了正规军队的样子。
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杨勇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着。部落战士们在他的带领下,正逐步摆脱过去的散漫与无序,向着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军队迈进。他们等待着,等待着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