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九日的时候,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窗户,洒在光洁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明亮的光斑。腾像往昔那样,身姿挺拔地站在那里,身旁是表情严肃的馆长和面带微笑、手持讲解器的导游与众人一同缓缓踱步至文坛馆。
当行至第一排第九个展品前,腾的目光瞬间被牢牢吸引。只见展柜之中,一本古书安然静卧,那便是《申子》。它的封面古朴而厚重,岁月的痕迹在纸张上悄然蔓延,泛黄的书页仿佛在低诉着往昔的故事。腾微微前倾身子,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探究的光芒,他的呼吸似乎都变得轻缓而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这本承载着历史与智慧的典籍。馆长站在一旁,眼神中透着敬重与自豪,开始讲述起关于《申子》的来历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所蕴含的独特意义,腾戴着神秘的眼镜一边则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思绪渐渐飘向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
在战国那个风云激荡、诸侯纷争的乱世,天地间仿佛被一层硝烟与权谋的迷雾所笼罩。申不害,本是郑国京邑之人,生于这乱世的漩涡之中,自幼便在烽火与动荡里成长,聪慧机敏的他,对天下局势有着一种本能的敏锐洞察力,犹如一只在暗夜中凝视的鹰隼,时刻寻找着破局而出的机会。然而,命运的波澜在公元前 375 年汹涌袭来,郑国被韩国所吞并,申不害也随之成为了韩国的子民。初入韩国,他仅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官级低微的小官吏,每日在繁杂琐碎的事务中默默耕耘,心中的壮志却如同一团被压抑的火焰,在寂静的角落里熊熊燃烧,等待着一个能让它喷薄而出的契机。
这个契机终于在韩昭侯四年降临。魏国举兵,如汹涌的潮水般围困了韩国,刹那间,韩国上下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群臣们面面相觑,焦虑与无助写在每个人的脸上,眼神中满是惶恐与无措,却又都无计可施。申不害站在角落,眉头紧锁,心中却在飞速地思索着对策。他深知,此刻若不能出奇谋,韩国将面临灭顶之灾。终于,他鼓起勇气,向前踏出一步,抱拳向韩昭侯进言:“大王,魏国国君一向骄傲自大,此乃人尽皆知。若您执圭亲自去朝见魏王,以魏王的性情,极有可能会撤兵。这虽看似示弱,实则是以退为进之策啊。”韩昭侯听闻此言,心中满是疑虑,他不安地在王座前来回踱步,喃喃自语道:“此计太过冒险,若魏王趁机加害于朕,韩国岂不是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申不害见状,赶忙再次拜倒,言辞恳切地说道:“大王,如今城外魏军虎视眈眈,我韩国兵力悬殊,实难与之正面抗衡。唯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方有一线生机。臣愿以性命担保,此去虽险,但成功的希望极大。”韩昭侯望着窗外如狼似虎的魏军,无奈地长叹一声,深知已别无选择,最终咬咬牙,采纳了申不害的建议。当韩昭侯怀着忐忑的心情出现在魏王面前时,一切正如申不害所料。魏王被韩昭侯的举动所满足,他那骄傲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膨胀,仰头大笑道:“韩侯今日前来,莫不是知晓寡人的厉害,特来求饶?也罢,寡人今日心情不错,便暂且饶过韩国。”于是大手一挥,下令撤兵。韩国就这样在绝境中实现了自救,而申不害也因其睿智的谋略和果敢的进言,成功地赢得了韩昭侯的信任与重用,从此踏上了他在韩国政治舞台上更为辉煌的征程。
公元前 351 年,对于韩国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申不害被韩昭侯任命为相,肩负起了变法图强的重任。他深知,韩国若要在列强环伺的战国中立足,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此时,法家思想在他心中逐渐形成体系,他意识到,唯有以法家理念为指引,才能真正让韩国焕发生机。
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以严谨的法令条文规范臣民的行为,从而建立起有序的社会秩序。申不害认为,法令应如同高悬于众人头顶的利刃,公正无私,不论贵贱亲疏,一旦触犯,皆要受罚。这与儒家以礼治天下、注重道德感化有所不同,法家更注重实际的行为规范与奖惩措施,以强制力确保国家机器的顺畅运转。
于是,申不害开启了一系列变法举措。在农业方面,他推行“劝农政策”。一方面,颁布法令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规定新开垦的土地在一定年限内可减免赋税,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许多原本荒芜的土地在百姓的辛勤劳作下逐渐变成了肥沃的农田,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他重视水利建设,组织人力修建灌溉沟渠,引河水灌溉农田,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使得韩国的农业生产更加稳定。
在手工业领域,申不害大力扶持。他设立专门的官府工坊,集中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