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臣意在如此,既然国库钱财不够,那便多方筹集,由国库出大头,陛下出小头,其余部分,再由各地州郡平摊,
待下次税收之时,再予以减免便是。”
“陛下既然表示要为社稷屈尊,舍下身份筹集银钱,这是极好,然皇家体统也不可不顾。
那便正好让各地州郡官员,让他们出面筹集,也算是上下一体,共赴国难。
各地官员替陛下分担国事,本就是分内之事。
若要陛下亲自出面,帝国颜面是一方面,再者,圣君有事,这些官员不能替圣君排忧解难,养他们何用?
所以,若按臣这般的话,既不至于皇权蒙羞,又能表示陛下的宽仁爱民,一举两得。
国事艰难,朝廷官员食君俸禄,本当同心协力,为国分忧。”
“想必各地官员,也能体谅。”
左相倒是考虑周全,考虑到各地官员为了政绩,定然会全力掏出州郡府库以迎合上意。
也考虑到了,若是钱财仍然不够,让地方官员直接从商贾百姓身上想办法,
从而避免了帝君直接令出于上的负面名声。
甚至还顺带给帝君扣上了一顶宽仁爱民的高帽。
为了帝君的颜面,照顾帝君的情绪,左相真是煞费苦心,将事情考虑得面面俱到。
不得不说,拍马迎上这套,左相真是炉火纯青。
“此外各级军官人数众多,赏赐数额巨大,臣以为可以改授银钱赏赐为实授军职,又或是用土地代奖赏,
可让军队所驻扎的州府,拿出州郡空置田亩,呈报朝廷,再由户部统筹,赏赐军中有功之人。”
“这一来便缓解了,国家财力不足之困顿。
二来,以恩荫和田地作为赏赐,可保证兵员和人口稳定。”
“非是朝廷吝啬,实在是力有未逮,如今朝廷已经是竭尽所能了,只要底下军士安抚妥当,剩下的各级军官,多少总归比军士识大体,知恩义,想必也能体会朝廷的难处。”
说道这儿,左相略作停顿继续说道
“且赏赐比例,不能一视同仁,。
“如耿、李二军,臣依旧是当日之论,只当他们是戴罪立功,虽该赏赐,但需量体裁衣,权衡功过。”
“独益州军这边,有功无过可当大赏,以示皇恩浩荡。”
“至于……,至于奏章上提到的这位名叫李如璋的少年,此次全赖此子出力,依臣之意。
不若赐他同进士出身,此子足智多谋,那便再赐他军中参议之职,
想他一届白身,如今一飞冲天,陛下给他如此殊荣,他必定感恩戴德,万死难报皇恩。”
这一席话,不光让帝君听的连连点头,
就连右相此刻也没有太多非议,
“至于那些百姓,再发下文书,分置周边各地州郡,让他们帮着一并安置。”
“虽然此时看起来是只有投入,但是若是以后呢?这些百姓成为治下顺民,一样是国家财税之根本。”
“地方州府会明白朝廷心意的。”
左相最后说道
大臣们纷纷点头附和
哪怕左相的提议不是那么的尽善尽美,可好歹也算是将事情解决了,
不过有一点,右相表示不敢苟同,
那便是左相最后对于三支军队,赏赐各异的态度,是否有嫌视军将之意?
左相则是反问,
那若是丧城失地,不服王命和有功无过之人,所受奖赏一样,那益州军又该作何感想?
本来左相的方案已经解决了问题,
右相此时还要跳出来挑刺,
这不禁又惹得帝君面色不虞,心中一阵不快。
而左相这一番话,也并非全无道理,加上,确实没有更好的方案,所以就连右相也只能勉强同意。
国库没钱,怎么赏赐?
加赋?
右相一派不敢说所有人,都是忧国忧民之士。
但是,最起码多多少少都会以百姓为重。
他们最想看到的就是轻徭薄赋。
怎么可能愿意在老百姓头上再加赋?
既然左相提议先动用各地州郡府库,日后再减免赋税,那毕竟比直接给百姓加赋要好多了。
不过他们必定会失望,因为按照人性,底下州郡官员,又如何会将府库已有的赋税拿出来,而不是再次选择加赋可以从中攥取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