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
这是后话……
再说帝君这边,司库倒是有钱,但是,做臣子还能逼天子拿钱吗?
这个时代,纲常伦理,尊卑有序,早就深入人心。
如果,真是那样,岂不是,行逼宫之事?
所以,拉拉扯扯这几日下来,还是左相说的方案,比较可行,
至于军中……,朝中大部分人觉得,军伍粗汉,不知恩义,不体恤民情,不明白天下疾苦也就罢了
若是真有不满,胆敢造反,那便剿了他们就是。
不过,话虽然是这么说
但是,这是朝廷最不愿意见到的一幕,
其实,若不是有右相一派的督促,按照帝君的心思,抛开担心这些军汉造反的因素,他可能真就敢不抚恤赏赐……
文武不睦,在任何朝代都是存在,在本朝更是尤为突出。
既然你帝君都吝啬赏赐,作为对立的文官系统,当然乐见其成。
官场之上,总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打压对手的机会。
李如璋如果在的话,多半会忍不住爆粗口,
不要说什么英明神武,雄才大略,但凡是一个正常的君主。
都不会自乱江山,为了享乐把国家搞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可当今帝君就敢,不光敢,甚至可以说肆意妄为。
殊不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抛弃底下百姓的同时,殊不知也是让百姓在抛弃你?
可悲可叹,
李如璋和李少严、耿平瀚、周泽、右相以及其他这些,一心想要国富民强,驱逐北虏还百姓安居乐业。
结果,帝君自己却自毁长城。
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不是这些还心系百姓的忠臣良将努力维系,嵩国亡国的处境,其实就在眼前。
李如璋和李少严二人虽然也心系天下百姓,不过,和其他人不一样。
其他人想的是匡扶社稷,力挽狂澜,尽力的拾遗补缺,扶大厦以将倾。
烂船过江,一路修修补补。
他们二人的想法则是,既然这个世道腐朽不堪,那便推到从来。
若不是现在时机不对,他们怕是早就揭竿而起了。
朝廷旨意和赏赐发到军中,果然引起一片哗然,
军士也是群情激愤,朝廷允了张文诚和其他将帅为士卒争取的赏赐,
活着的每人十两银子,阵亡将士的抚恤也是一样。
朝廷打了折扣,也就算了,毕竟也比之前的五两银子要多了一倍不是?
咬咬牙,也就忍了
不过,阵亡军士的十两银子,经过李如璋他们计算,实际到手的只有六两。
李如璋震惊不以,以为是朝廷算错了,询问押送官,是什么原因。
被支吾搪塞,
李如璋明白了,还能是怎么回事,被层层克扣呗……
克扣也就算了,竟然如此心狠,克扣的几乎是抚恤的一半。
将士为国杀敌,如今尸骨未寒。
这些人就敢如此办事,真没有把他们这些军士放在眼里。
果不其然,当日便发生三起军事哗变,皆是因为雍州军军官不满赏赐,和其中军士对自己阵亡的袍泽弟兄抚恤被贪墨一事不满。
军士相互裹挟,打砸抢烧,一度冲击张文诚和耿平瀚的住处,纷纷表示要讨个说法。
此前他们损兵折将,听从耿平瀚的命令,死守潼关,又是死伤惨重。
如今朝廷又贪墨抚恤赏赐。
正所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幸,幽州军有李如璋和李少严的双重保证,许诺不论朝廷赏赐如何,回到光州另有赏赐,
所以并未生出乱子,但是,同样李如璋和李少严二人也未出兵帮助平叛。
在李如璋看来,不能匡扶正义就算了,何必再帮着朝廷欺负人呢,
最终还是耿平瀚自己出面调停,几起哗变被有惊无险的平复了下来,
其中大部分军士被规劝作罢,少部分仍然不满的军士,则被镇压。
不过众人心中皆升起兔死狐悲之感,
朝廷此次行事,不光一众军将,怒不可遏,张文诚更是怒火万丈,羞愤不已。
朝廷官员,行事竟然这般放肆无度,贪墨行径居然这般肆意妄为。
此前,他和众军士保证,一定能给他们争取到奖赏,现在奖赏虽然是争取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