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公元650年—公元676年,有争议),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他出身儒学世家,是唐初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且为“四杰之首”。其生平经历如下:
1. 年少成名: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能文,文笔流畅,被时人赞为“神童”。九岁读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其着作错误之处;十岁通读《六经》。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他写自荐信《上刘右相书》给司刑太常伯刘祥道,刘祥道称赞他为奇才并上表举荐。乾封元年(666年),王勃参加幽素科考试,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2. 戏为檄文遭贬:乾封元年,东都洛阳建造乾元殿,王勃进奉《乾元殿颂》和《宸游东岳颂》。沛王李贤听闻其才名,招他为沛王府修撰,对他很器重。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戏作《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助兴,唐高宗认为此文挑拨诸王矛盾,下诏罢黜王勃官职,并将他赶出沛王府。
3. 游历巴蜀: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王勃失去官职后漫游西蜀,漂泊各地,依靠友人生活。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诗文及赋,如在绵州与同乡薛华相聚时创作《别薛华》;在梓州与卢照邻结伴同游,重阳节共登玄武山并赋诗相和;在益州九陇县写下《春思赋》和《益州夫子庙碑》等。
4. 任职犯法: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秋末,王勃返回京城准备参加科考。因对药草感兴趣,在李敬玄力荐下补授虢州参军一职。任职期间他恃才傲物,被同僚忌恨。后因藏匿并杀害官奴获罪,按律应判死刑,恰逢大赦,被除名免死。其父亲王福畤受牵连,贬为交趾县令。
5. 魂归南海: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出狱后前往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时写下《滕王阁序》。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在渡南海时不幸落海溺水而亡,年仅二十七岁。
王勃在文学上成就颇高:
1. 诗歌方面:擅长五律和五绝,现存诗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诗歌注重韵律,重视对仗,用典精严,部分诗歌还运用了铺陈的手法以增强表现力,风格雄放壮阔。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中》等。
2. 骈文方面:现存119篇骈文作品,他的骈文对仗工整,文辞华美,将华美的文辞与昂扬的感情相结合,为大唐骈文确立了气象阔大、骨气俊朗的清新格局。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总的来说,王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炯(650 年 - 693 年),字令明,陕西华阴人,唐朝诗人、官员,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生平经历如下:
1. 幼举神童:显庆五年(660 年),年仅 11 岁的杨炯应弟子举及第,被誉为神童,并被授散官,待制弘文馆,参与国家图书修撰工作。在弘文馆待制长达十六年,起初他对出仕与否不太经意,但随着年龄增长,出仕的信念愈发强烈,期间创作了《青苔赋》和《幽兰赋》表达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的情志。
2. 秘书省校书郎:上元三年(676 年),杨炯参加制举,及第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秘书省校书郎官阶正九品上,主要负责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的工作。在此期间,好友王勃在交趾探亲返回途中不幸去世,杨炯悲痛万分,写下了着名的《王勃集序》以示悼念。
3. 詹事司直:永隆二年(681 年),在文坛领袖薛元超举荐下,杨炯当上崇文馆学士,官阶连升数级。第二年,即 682 年,他被擢升为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官阶正七品上。面对仕途的飞跃,他内心兴奋,创作了《庭菊赋》等文表达喜悦之情。
4. 梓州参军:嗣圣元年(684 年),唐开国名将李积之孙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杨炯堂兄杨神让参与其中,兵败之后,杨神让及其父杨德干被诛,杨炯受牵连,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
5. 分直习艺馆:天授元年(690 年),杨炯在梓州工作五年后秩满回到洛阳,武则天诏他与宋之问分直习艺馆,掌管教习官人书算之类的工作。在武氏的高压政治下,他委曲求全,曾写《盂兰盆赋》称颂武则天。
6. 盈川县令:如意元年(692 年),朝廷析置盈川县,杨炯出任县令,并卒于任上,后世称他为“杨盈川”。有说法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