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为政严酷,但一般学者认为这是因他恃才傲物而招致的诬陷,实际上他在盈川任上官声颇佳。
在文学成就方面:
1. 诗歌:杨炯现存世诗 35 首,以五律居多,五言律诗和五言排律占 28 首,五绝 1 首,没有七言诗和歌行。其诗题材广泛,既有登临送别、歌咏征人远戍、向往边关之情,也有写景纪行、酬答唱和之作。边塞诗颇受赞誉,代表作品有《从军行》《战城南》等,尤其是《从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广泛流传,对后世边塞诗的创作具有较大影响。
2. 辞赋:就赋的格律体制而言,杨炯的八篇赋均为古赋,艺术成就显着。其文赋思想内容庞杂,涉及歌功颂德、托物言志、哲理思辨等多个方面。
3. 骈文:杨炯的骈文作品中,序文创作最具影响力,现有存世的 12 篇序文,主要为送别和游宴题材。他的诗序作品内容生动,骨气刚健,绝少有空洞无物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融汇自然,措辞典丽,行文自由而合于章法,极具感染力,代表作品有《王勃集序》。
杨炯在初唐诗坛以文字的形式吹响了反对齐梁以来绮靡纤弱文风之理论号角,大力提倡革弊创新。他与初唐四杰中的其他三位诗人一起,将诗歌的主题从狭小的宫廷引到广大的市井,从狭小的台阁引到山川边塞,大大开拓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对扭转自齐梁以来以丽缛为美的审美风格和缺乏真挚情韵的创作倾向,开启清新刚健诗风,以及盛唐诗歌巅峰的到来贡献卓着。
卢照邻(约636年~约695年后),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唐朝诗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求学入仕:卢照邻出身名门,自幼勤奋好学。他十几岁时,离开幽州赴江都拜文字学家曹宪为师,学习训诂音义之学以及《三苍》《尔雅》等。年龄稍大后,又北上洹水,向王义方学习经史。他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二十岁时,任职邓王府典签、书记,邓王很器重他,常称卢照邻是他的“司马相如”。邓王藏书丰富,卢照邻得以博览群书,受益匪浅。他曾随邓王先后到过寿州、益州、襄州、兖州等地。
仕途坎坷:麟德二年(665年),邓王去世,卢照邻改授益州新都县尉。任职期满后,他本想回到长安有所作为,但遭遇诸多变故。回到长安后,他先是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家奔丧守孝。之后又身染风疾,为了治病,他先是居住在太白山,服用丹药,后来又拜药王孙思邈为师,但病情一直没有好转。
悲惨结局:随着风疾日益加重,卢照邻家境困顿,他只能乞求名流贵族的资助。后来,他搬到阳翟具茨山下,奋力写作。最终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卢照邻与亲属诀别后,投颍水自尽。
2. 文学成就:
诗歌风格变化:卢照邻的诗歌创作以“染疾”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处于顺境,作品抒写远大情怀,讴歌理想抱负,诗作题材丰富,有边塞诗、赠别诗、写景诗等。其边塞诗表达了为国请缨、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感情激昂慷慨;赠别诗一扫离别时的忧伤,洋溢着昂扬风貌;写景诗表现出积极入仕、跻身仕途的高亢热情。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以五言律诗居多,语言清新、壮丽。后期因久病不愈、处境困危,诗歌内容开始表现自己沉沦不偶、漂泊无据,诗歌境界幽寂,风格趋向悲凉、凄苦,多为古体、体。
代表诗作:其代表作有七言古诗《长七言古诗《行路难》。《长安古意》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一句广为流传;《行路难》也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的感慨与思考。
其他文学体裁创作:他还创作了不少骚体文,如《释疾文》《五悲文》等,以及多篇骈文。他的骈文既有对六朝优秀骈文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在句型上灵活多变,用典平实贴切、生动形象。
3. 文学影响:卢照邻反对卑弱萎靡的文风,提倡雄放刚健的美学风格,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一起,引导着唐诗的创作走向,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歌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一定的创新,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其生平经历如下:
1. 早年经历:
骆宾王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饱读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