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妙。但以机有生熟,缘有浅深,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
严格实在来说,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是因为根机有生熟,缘份有浅深,所以导致实际得益,有难易的差别啊。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所开示的专修法门,就是恐怕修行人的心志不定,被其余法门之师所夺。逐一叙述初、二、三、四果圣人,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最后到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他舍修净土,为他说殊胜妙法,也不肯接受。因为最初发愿,是专修净土,不敢违背自己的初愿。
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
善导和尚,早就知道后人,这山看着那山高,渺然无有定见,所以才苦口婆心这样说。以死尽我们展转仰慕的狂妄偷心。不料以善导大师为师的人,尚且不真实依从其师教诲。那么依从大师之说的人,恐怕不多见了。难道不是夙世恶业所使,令我们对于最契理契机的法门,当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的业识茫茫,没有根本可作依凭的轮回生死中的人吗?悲哀啊!
吾以汝究学心切,若常致书通问,彼此皆为烦扰。因问师 ? 有无教乘法数等书,令请去,则有处查阅。翻译名义,系释梵语名义之书。释氏稽古略,系载历代佛门事迹之书。
我认为你研究修学的心很急切,但是如果经常写信来问,彼此都很烦扰。因此询问师?,有没有《教乘法数》等书,让你请去,再有问题就可以有书籍以供查阅。《翻译名义》,这是解释梵语名义的书。《释氏稽古略》,是记载历代佛门事迹的书。
阅藏知津,系标示大藏经论语录及诸着述大意之书。龙藏汇记,即是清藏目录。此诸书皆不可不有。有此诸书,如一师相随,有问即答。
《阅藏知津》,是标示大藏经论语录以及诸多着述大意的书。《龙藏汇记》,就是乾隆藏的目录。这些书都不可以没有。有了这些书,如同有一法师相伴随,有问即答。
未断烦惑之人,须依事忏。恳切极处,不思议妙理,彻底圆彰。若舍事说理,只成得一个画饼利益。说时则有,用时则无。
没有断烦惑的人,必须依着事相忏悔。恳切到了极处,不思议的妙理,彻底圆彰。如果舍弃事忏,只说理忏,只成为得到一个画饼的利益。说的时候有,用的时候就没有了。
又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皆记古德之嘉言懿行。阅之,自有欣欣向荣之心,断不至有得少为足,与卑劣自处之失。
又者,《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都是记载古德的嘉言懿行。阅读后,自然有欣欣向道的心,断然不至于有得少为足,与卑劣自居的过失。
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决疑论,皆护教之书。阅之,则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见城垒矣。
《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决疑论》,都是护教的书。阅读后,就不会被邪魔外道所迷惑,而能摧破他们的邪见城堡了。
此等诸书,阅之,能令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且勿谓一心阅经,置此等于不问。则差别知见不开,遇敌或受挫辱耳。汝书所陈,有未标示者,若能详细体察,其意固自彰彰。
这些书,读了,能令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你不要说一心阅经,将这些书放在一边不去看。那么差别知见不开,遇到敌人或者会受到挫败侮辱啊!你信中所说的问题,有的我没有标明注示,你如果能够详细体察,其中的意思自然会彰显明白。
又二空,即我空法空。我空者,谓于五阴色受想行识中,了知若色若心(色即色法,下四即心法),悉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了无主宰之实我可得。
又者,二空,就是我空、法空。我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