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覆灭。如今在阎王爷那里打官司,刑罚牢狱极其残酷,实在可怕。阎罗不是别人,明天有个经历解送粮草来,姓魏的就是。你应当替我向他求情,千万别忘了!”巡抚醒来后感到很奇怪,但心里并未深信。
睡着后,又梦见父亲责备他说:“父亲遭受苦难,你还不放在心上,难道把这当作荒诞的梦吗?”巡抚非常惊异。
第二天,留心查看,果然有个姓魏的经历,转运粮草刚到,立刻传他进来,让两人按住座位,然后起身下拜,如同上朝参拜的礼节。拜完,跪在地上泪汪汪地把缘故告诉了他。魏经历不相信自己能办这事,巡抚趴在地上不起来。魏经历这才说:“好吧,应当商量商量。”
过了几天,果然没有别的消息。巡抚又跪着哭着请求他。魏经历再三考虑,才答应了,于是写了文书,烧给城隍。几天后,巡抚梦见父亲来说:“幸亏有大恩人,得以免除地狱的苦难了,但贫穷不能自己维持生活,还需要大恩人救济,希望不要忘记。”巡抚醒来,非常害怕。
到了晚上,又梦见父亲说:“我来了,我来了!我在阴间高兴得到了好儿子,现在又不全了!”问:“为什么?”说:“明天有一个小儿子来,本来应该得到八十二两银子,因为我打官司而损失了一半。”“为什么损失一半?”“因为你为我哀求的缘故。”巡抚醒来后,想着小儿子到来的事,果然有应验的。后来小儿子到了,果然应验了所说的数量。巡抚从此年年周济他,因此名声大着。
三、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对上述诗词的深度解析:
阴阳平衡与科举仕途
在《周易》中,阴阳平衡是核心观念之一。在科举仕途的情境中,学子们追求功名的热情与努力可视为阳,而他们所面临的挫折、无奈和世态炎凉可视为阴。
如“科举场中岁月长,莘莘学子梦黄粱”,学子们积极进取的梦想是阳,但最终可能梦想破灭如黄粱一梦,这是阴。阴阳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学子们在阴阳的交替中经历起伏。
变化无常与仕途兴衰
周易强调万事万物的变化无常。“兴衰荣辱皆成史”体现了这种观点,科举仕途的兴衰并非固定不变,如同卦象的变化。
有时学子一举高中,仕途顺遂,是为“吉”;有时遭遇挫折,官场失意,是为“凶”。但吉凶并非绝对,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
顺应时势与入仕选择
周易主张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在科举仕途的道路上,学子们需要审时度势。
“入仕方知官道险,为官始觉世情凉”,若能在入仕前洞察时势,明白官场的规则和变化,做出明智的选择,或许能更好地应对仕途的挑战,避免陷入困境。
中正之道与为官操守
周易倡导中正之道。在为官过程中,应秉持公正、正直的原则,不偏不倚。
“唯愿清风满庙堂”表达了对清正廉洁的期望,只有官员坚守中正之道,不被权力和利益所迷惑,才能使官场风气清正,社会和谐。
自强不息与科举努力
周易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学子们在文山墨海的求索中,体现了这种不懈努力的精神。
无论面对多少次失败,都要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以期在科举中获得成功。
总之,用周易哲学来解析这些关于科举仕途的诗词,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变化规律。
四、《聊斋志异》中关于科举仕途类的故事众多,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其经典梗概、主题思想、指导思想以及所蕴含的天地人之道的奥秘:
经典梗概:
在《聊斋志异》的科举仕途类故事中,常有书生屡试不第,却依然执着追求功名。例如《叶生》中,叶生才华横溢,却困于科场,抑郁而终。死后灵魂仍帮助好友之子考中功名,以实现自己的未了心愿。还有《司文郎》,讲述了一个盲僧凭借嗅觉就能判断文章优劣,而有眼的考官却不能识别,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荒唐。
主题思想:
1. 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端:通过描绘考生的悲惨遭遇和科举中的不公现象,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
2. 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许多有真才实学的文人在科举中受挫,故事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3. 对社会黑暗和腐败的揭露:科举与官场相互勾结,贿赂、舞弊等现象丛生,反映了社会的丑恶面。
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