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的一处州府,知府大人对着一众学子说道:“诸位学子,朝廷如今完善了科举之制,往后这乡试,那是越发严格公正了,考官皆是从外地调来,你们只需凭真才实学应考,若有那妄图舞弊之人,一经查实,定严惩不贷,都听明白了吗?”
学子们齐声回道:“明白了,大人。”
而在京城的礼部衙门里,翰林学士们正聚在一起,商讨着殿试的策问题目。
一位老学士皱着眉头说道:“如今这天下,虽日渐安稳,可这赋税、水利、边防等诸多事宜,皆需良策应对,这殿试的策问,当围绕这些实际问题展开,才能看出学子们有无真本事呀。”
另一位学士点头称是,说道:“正是如此,咱可不能只考些死记硬背的学问,得让他们能将所学与实际的治国理政相结合,如此选出的进士,方能为朝廷所用呐。”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经过数日的斟酌,终于拟定了一份殿试的策问题目,呈给了朕审阅。朕看后,颇为满意,当即批准,让礼部着手准备殿试之事。
且说那苏瑾,听闻乡试的新规矩后,心中暗自庆幸自己平日里一心只读圣贤书,从不曾动过那歪心思,这下更是可以安心备考了。他愈发勤奋起来,每日除了读书,还会与同窗们一起探讨学问,分析时下的局势,为那即将到来的乡试做足准备。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便到了乡试的日子。
这一日,苏瑾早早来到了考场,只见那考场外早已是人头攒动,学子们神色各异,有的紧张得额头冒汗,有的则一脸自信,跃跃欲试。
苏瑾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随着人流走进了考场。那考场内,气氛格外肃穆,考官们神情严肃,来回巡视着,以防有学子作弊。
苏瑾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后,便静下心来,等待考题发放。待考题一到,他仔细阅读,心中暗自欢喜,这些题目,皆是自己平日里有所涉猎、有所思考的,当下便提起笔,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地写了起来。
而在考场的另一边,有个叫王生的学子,平日里读书不用功,想着靠些旁门左道来通过考试。他偷偷藏了些小抄在身上,本想着趁考官不注意时偷看,可如今这监考如此严格,他哪有机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硬着头皮胡乱写了些应付了事。
乡试结束后,便是紧张的阅卷环节。考官们汇聚一堂,按照新的标准,认真审阅着学子们的答卷,力求选出真正有才华的举人。
那负责阅卷的主考官看着一份份答卷,时而点头称赞,时而皱眉摇头,对身旁的副考官说道:“此次乡试,这学子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呀,不过倒也有几篇文章,写得着实精彩,见解独到,看来这新制度之下,还是能选拔出不少好苗子的。”
副考官也附和道:“是啊,只要咱们秉持公正,严格按照标准来,定能为朝廷选出可用之才。”
经过数日的评选,乡试的结果终于出炉了,苏瑾凭借着扎实的学问,顺利中举,那心中的喜悦,简直难以言表。他赶忙跑回家中,将这好消息告诉了父母。
父母听闻后,喜极而泣,母亲拉着他的手说道:“儿啊,你可算是出息了,不枉你这些年的辛苦努力,往后可得继续加油,争取在会试、殿试中也能榜上有名呀。”
苏瑾笑着点头,说道:“娘,您放心吧,儿子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您二老的期望。”
而那王生呢,自然是名落孙山了,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被父亲狠狠责骂了一顿,心中懊悔不已,想着自己当初若是能踏实读书,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可事已至此,也只能等下次再努力了。
中举的学子们稍作休整,便又开始为会试做准备了。苏瑾更是不敢懈怠,他收拾行囊,告别家人,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与忐忑。
到了京城,苏瑾见识到了这繁华的大都市,也感受到了来自各地举人的竞争压力。他在客栈里住下后,便每日去书馆与其他举人交流学问,互相切磋,日子过得紧张而充实。
终于,会试的日子来临了。这会试的场面,可比乡试更加宏大,考场的规制也更为严格。苏瑾怀揣着紧张与兴奋,再次走进考场,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应对那一道道考题。
待会试结束,又是一番漫长的等待。最终,苏瑾有幸通过了会试,成为了贡士,离那殿试的荣耀,又近了一步。
而此时,礼部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殿试之事。
这一日,殿试开始,苏瑾等一众贡士齐聚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