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处,方能让百姓重视起来呀。”
另一位礼部官员却反驳道:“大人此言差矣,如今百姓多忙于生计,若对祭祀礼仪惩处过重,怕是会让百姓不堪重负,且这祭祀之事,重在心意,律法中适度规范便可,无需太过严苛呀。”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朕坐在龙椅上,听着他们的争论,心中也是无奈,这律法涉及方方面面,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量,想要达成一致,着实不易呀。
朕拍了拍龙椅扶手,说道:“都莫要再争了,此事朕再斟酌斟酌,既要让礼仪得以传承,又不能让百姓为难,总会寻得一个合适的法子。”
随着时日的推移,这《大明律》的更定也在一点点推进着,朕时常审阅那拟定好的条款,看着那一行行文字,心中满是对这大明江山的期许,盼着这律法能成为守护大明的利器。
有一回,朕看到那兵律中关于边防军队管理的条款,觉得有些地方还不够完善,便召来兵部尚书,问道:“爱卿,如今这北方边境时有蛮夷侵扰,这兵律中对军队的操练、戍边职责等规定,是否能确保我军应对自如,保我大明边境安稳呐?”
兵部尚书赶忙回道:“陛下,臣等已参照过往的经验以及如今的实际情况,对兵律做了诸多完善,不过这边防之事,变化无常,臣以为还可再根据实际的军情,适时做些调整才好。”
朕说道:“嗯,爱卿所言有理,这兵律不可一成不变,需得灵活些,要让我大明的军队时刻保持警惕,有能力抵御外敌,此事便交由你等继续用心去办。”
而在各地的官府衙门里,官员们也都在关注着这《大明律》更定的消息,毕竟这律法施行起来,他们便是那直接的执行者。
有个知县对身边的师爷说道:“师爷啊,这朝廷要改律法了,咱可得好好学学,日后审案子、管地方,都得按新律法来,可不能出了差错呀,不然丢了这乌纱帽事小,要是触怒了圣上,那可就完了。”
那师爷点头称是,说道:“大人说得对,这律法的变化,咱可得时刻留意着,我听说这次更定,那可是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咱还得多琢磨琢磨才行呢。”
时间慢慢过去,这《大明律》的更定终是有了个大致的模样,朕看着那厚厚的律法卷宗,心中既欣慰又谨慎,欣慰的是这律法总算更定完成,能更好地服务于这大明了,谨慎的是,这律法一旦施行,关乎着万千人的命运,容不得半点差池。
朕再次召集大臣们,说道:“诸位爱卿,这《大明律》更定已毕,朕希望尔等能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同时也要督促各地官员,让这律法能在我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上施行开来,若有那阳奉阴违、故意违反律法者,朕定不轻饶。”
大臣们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随着这更定后的《大明律》颁行天下,整个大明都受到了影响。
在商业领域,那原本有些混乱的市场交易,因着律法对契约、价格、赋税等方面的明确规定,渐渐变得有序起来,商人们不敢再像以往那般随意哄抬物价、欺诈顾客了,百姓们在买卖中也更有底气了,可也有那等贪心的商人,试图钻律法的空子,结果被官府依法惩处,成了众人的反面教材。
在吏治方面,官员们行事更加谨慎了,那考核、奖惩条款的细化,让他们知道,若不尽心尽力,便会受到惩处,于是纷纷勤勉政事,地方治理也有了不少起色,不过也有个别官员,觉得这律法太过严苛,心中颇有怨言,却也不敢表露出来,只能暗自抱怨。
在民间风俗上,礼律的调整让百姓们对祭祀、婚丧嫁娶等礼仪更加重视了,一些传统的习俗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邻里之间也更加注重礼仪规范,相处起来倒也多了几分和谐。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的律法制定以及修订等方面的情况,且与1389年更定《大明律》条款有着诸多关联与可比之处。
在英国,当时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其律法多是由习惯法、教会法以及国王颁布的法令等共同构成。习惯法是在民间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则,教会法则由教会掌控,用于规范教徒的行为以及处理宗教事务等,国王颁布的法令更多是为了维护王权以及处理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不过英国的律法修订相对较为缓慢,往往需要经过贵族议会的讨论、教会的认可等诸多程序,不像朕在大明这般能相对集中地对律法进行全面更定,体现出不同国家政治体制与律法修订流程的差异,英国重多方权衡下的律法变动,大明则重皇权主导下的律法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