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江山能长治久安。
再说那朝中的大臣们,也是各怀心思。有的大臣一心想着辅佐朕,让大明更加昌盛;可也有那等心思活络之人,暗自观察着局势,想着若是能攀附上哪方势力,日后也好飞黄腾达。
有一回,朕在朝堂之上,与大臣们商议削减藩王开支一事,这事儿刚一提出来,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位老臣站出来说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呀,藩王们皆是太祖皇帝亲封,如今并无过错,若贸然削减他们的开支,怕是会引起藩王们的不满,于朝廷不利呀。”
黄子澄赶忙反驳道:“大人此言差矣,如今朝廷用度颇大,而藩王们开支过多,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呀,削减开支,不过是为了让朝廷能更好地运转,也是为了大明的长远之计。”
朝堂上顿时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朕看着这场景,心中烦闷不已,大声说道:“都莫要吵了,此事容后再议,退朝!”
回到后宫,朕气呼呼地坐在椅子上,心中想着这朝堂之事,竟是如此复杂,想要做些变革,怎就如此之难呢。
朕的皇后见朕这般模样,便过来劝慰道:“陛下,莫要气坏了身子,这朝中之事,本就众口难调,您且放宽心,慢慢谋划便是了。”
朕握住皇后的手,说道:“唉,朕知道,只是朕心急呀,想早日让这大明在朕的治理下越来越好,可这每走一步,都似有千般阻碍。”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朕在这磕磕绊绊中,逐渐熟悉着处理朝政的门道,也开始着手一些小的举措,比如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希望能从民生入手,先让百姓感受到朕的心意。
在各地,地方官员们接到旨意后,纷纷行动起来。那江南水乡之地,官员们组织百姓修缮河道,使得灌溉更加便利,庄稼的收成也有望增加。百姓们看着这忙碌却又充满希望的景象,对朕这位新皇,也渐渐多了几分认可与期待。
然而,那藩王之事,依旧如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朕的心头。朕深知,此事不能再拖,便又召集黄子澄、齐泰等人商议,最终决定先从一些小的藩王入手,逐步推行一些规制,看看情况再做进一步打算。
可朕万万没想到,朕的这些举动,已然引起了部分藩王的不满,他们虽未明面上有所动作,可暗中却也在互相联络,似乎在谋划着什么,而这,也为日后那一场让天下震动的靖难之役,埋下了隐患。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的王位更迭以及面临的局势等情况,且与1398年太祖驾崩与朕建文帝继位有着诸多关联与可比之处。
在英国,当时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其王位传承多遵循血缘与贵族议会的认可等规则。国王驾崩后,新王继位往往需要面对贵族们的权力制衡,需通过赐予土地、爵位等方式来换取贵族的支持,以稳固统治。与朕在大明继位后需应对藩王问题不同,英国更侧重于处理与贵族间的利益分配与权力平衡,体现出不同国家政治体制下权力结构的差异,英国重贵族制衡与利益交换,大明则重藩王隐患与中央集权的权衡。
在法国,中世纪晚期的法国,国王的权威时常受到地方领主的挑战,新王继位后,一方面要借助教会的力量,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增强自身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要通过与领主们谈判、联姻等手段,缓和彼此间的矛盾,维持国家的稳定。相较于朕继位后试图从礼制、财政等方面来约束藩王,法国更注重借助外部力量与协商妥协的方式来应对地方势力,体现出不同国家治理理念与应对内部势力的差异,法国重教会依托与协商缓和,大明则重内部规制与逐步化解。
在奥斯曼帝国,其疆域辽阔,新苏丹继位往往伴随着宫廷内部的权力争斗以及对边疆地区的稳固需求。宗教在奥斯曼帝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苏丹需获得宗教领袖的认可,凭借宗教教义来凝聚人心,同时加强军事力量,以应对外部的威胁和内部可能的叛乱。这与朕在大明继位后面临的藩王问题以及着重于国内民生建设等情况有所不同,体现出不同国家战略目标与权力巩固方式的差异,奥斯曼重宗教认可与军事强化,大明则重国内稳定与藩王处置。
在威尼斯共和国,作为商业城邦,其统治者的更迭多由商业贵族们推选产生,新统治者继位后,核心事务便是维护商业利益,保障海上贸易的繁荣,通过制定商业法规、与其他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加强海军力量等方式,确保威尼斯在商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与朕继位后操心整个大明的朝政治理、藩王隐患以及民生发展等多方面事务不同,威尼斯更聚焦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