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去继续编撰之事了。
随着编撰工作的深入,书籍资料越积越多,那整理、校对的难度也愈发增大了。有时一个字词的错误,可能就得翻遍诸多书籍去查证,甚是耗费精力。
我自己也常常亲自参与到校对工作中去,日夜伏案,眼睛熬得通红,却也不敢有丝毫懈怠。身边的侍从见我如此辛苦,便劝道:“大人,您这身子骨可禁不住这般折腾啊,这校对之事,交给下面的人去做便是了,您且歇一歇呀。”
我摆摆手,说道:“此事关乎重大,我怎能放心交给他人,这一字一句皆可能影响后世之人对学问的理解,我得亲自把关才好。”
到了1407年,这《永乐大典》的编撰已然有了不小的进展,众多的类目已然初具规模,内容也日益丰富起来。可这时,又出现了新的难题,那便是纸张的供应问题。
这大典篇幅浩繁,所需纸张数量巨大,原本的供应渠道渐渐有些跟不上了。负责后勤的王管事跑来向我诉苦:“解大人,这纸张眼看就要不够用了,那造纸坊那边说是原料不足,一时半会儿也赶制不出这么多来,这可如何是好呀,工程若是因此耽搁了,咱们可担不起这责任啊。”
我心中一紧,深知这问题的严重性,当下便决定去那造纸坊看看情况。我带着几个随从,匆匆赶到了造纸坊,只见那坊内一片忙碌,可工人们脸上皆是愁容。
我叫来坊主,问道:“你这造纸坊为何供应不上纸张了?可不能误了《永乐大典》的编撰啊,这可是朝廷的头等大事。”
坊主无奈地说道:“大人,实在是无奈之举啊,这原料竹子、麻等近来收成不好,价格又涨得厉害,咱这成本太高,工人也有限,实在是有心无力呀。”
我思索片刻,说道:“你且莫要着急,我回去便向朝廷禀报此事,争取多拨些银子来,你也尽快招募些工人,去周边多收购些原料,无论如何,得保证纸张的供应啊。”
坊主应了一声,我又赶忙回朝,向圣上禀明了纸张供应的难处,成祖听闻后,极为重视,当即下令拨出专款,还派人去协助造纸坊解决原料问题,这才让纸张的供应得以继续保障,《永乐大典》的编撰工程也能顺利推进下去。
除了这些事务上的难题,在这文渊阁中,也有着诸多趣事发生。
有一回,众人在忙碌了半日之后,稍作歇息,便聚在一起闲聊起来。那平日里不苟言笑的赵学士,竟说起了笑话,他道:“我近日听闻一事,甚是有趣。说有一书生,读书读得糊涂了,走路都撞了树,还对着树作揖,说是拜见夫子呢,哈哈。”
众人听了,先是一愣,随后都哈哈大笑起来,这一笑,倒让那紧张的编撰氛围轻松了不少,大家又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永乐大典》的规模越发宏大,内容也越发详尽,参与编撰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大家都齐心协力,盼着这一文化巨着能早日问世。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的文化典籍编撰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且与大明1407年《永乐大典》编纂进展这一经历有着诸多关联与可比之处。
在英国,当时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其文化传承多依赖于修道院的修士们对宗教典籍的抄写、保存以及口口相传的教义阐释等。虽也有一些学者尝试对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进行记录整理,但规模极小,且缺乏像《永乐大典》这般官方组织、大规模汇聚各类知识的编撰工程,体现出不同国家政治体制与文化发展重点下典籍编撰的规模与组织形式差异,英国重宗教传承与民间零散记录,大明则重官方主导与全面知识汇聚。
在法国,中世纪晚期的法国,宫廷以及教会对文化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会有一些文人对历史、文学作品等进行整理、创作,比如对骑士文学的汇编等,但多是侧重于文学艺术领域,且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涵盖各领域知识的大型编撰工程,与《永乐大典》那种欲将天下古今事物皆收录其中的宏大目标不同,体现出不同国家文化氛围与编撰理念的差异,法国重文学艺术展现与个体创作,大明则重全面知识整合与官方统筹。
在奥斯曼帝国,疆域辽阔,其文化有着浓厚的伊斯兰特色,文化传承主要依靠清真寺中的学者、神职人员对《古兰经》等宗教经典的解读、宣讲以及对伊斯兰文化相关知识的传授。虽也有对历史、医学等方面知识的记录,但较为分散,没有类似《永乐大典》这样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知识编撰的举措,体现出不同民族宗教构成与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