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歇息几日,李长风趁机向将领打听起朝廷应对瓦剌边患的举措。
那将领皱着眉头说道:“朝廷如今是想尽了办法呀,一方面不断往咱们这儿增派兵力,加固城墙,可这瓦剌贼子狡猾得很,他们机动性强,常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咱们防不胜防;另一方面,朝廷也想通过互市来安抚他们,可这事儿也不顺利,瓦剌那边总是提出些过分的要求,互市也是时开时停的。”
李长风听了,心中暗自思忖,觉得这应对边患确实是个棘手的难题。在军营里待了几日后,李长风便准备返回大同城。可刚出军营没多远,就遇到了一位从京城来的官员,那官员带着一队人马,正往边境各地视察情况,准备回去向朝廷汇报。
李长风好奇,便与那官员攀谈起来,官员说起朝廷正在商议,打算招募一些熟悉边境情况的百姓,组成乡勇队伍,协助官兵一起抵御瓦剌。李长风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他心想自己对边境这一带也算熟悉,而且武艺高强,若是能加入乡勇队伍,那定能多杀几个瓦剌贼子,保卫家乡。
回到大同城后,李长风便四处打听招募乡勇的事儿,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在乡勇队伍里,他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个叫王大力的庄稼汉,长得五大三粗,力气极大,虽然没什么武艺,可打起仗来勇猛无畏,还有个叫刘秀才的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精通兵法谋略,常常给大家出谋划策。
众人在训练之余,也会一起讨论应对瓦剌的办法。刘秀才摇头晃脑地说道:“依我之见,咱们这乡勇队伍虽人数比不上官兵,可胜在熟悉地形,咱们可以设下一些巧妙的埋伏,等那瓦剌骑兵一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呀。”众人听了,都觉得有理,纷纷点头称是。
没过多久,机会就来了。探子来报,说有一小股瓦剌骑兵正朝着他们所在的村子方向袭来,看样子是想抢掠一番。李长风等人赶忙按照刘秀才的计策,在村子附近的一处树林里设下了埋伏。
当瓦剌骑兵进入埋伏圈后,李长风一声令下,众人纷纷从树林里冲了出来,一时间,喊杀声震天。瓦剌骑兵没想到会中埋伏,顿时乱了阵脚,被打得狼狈不堪。这一战,乡勇队伍大获全胜,斩杀了不少瓦剌骑兵,还缴获了一些马匹和兵器。
消息传开后,百姓们都欢呼雀跃,对乡勇队伍赞不绝口,朝廷得知此事后,也对他们进行了嘉奖,还鼓励更多的边境百姓加入乡勇队伍。
然而,好景不长,瓦剌那边得知了乡勇队伍的厉害,便改变了策略,不再分散行动,而是集结了更大规模的兵力,对边境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侵扰。
面对来势汹汹的瓦剌大军,乡勇队伍和官兵们虽然奋力抵抗,可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少村子被攻破,百姓遭殃,李长风看着那凄惨的景象,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在一次战斗中,李长风所在的乡勇队伍被瓦剌大军包围了,他们拼死抵抗,可终究寡不敌众。王大力为了保护李长风,被瓦剌骑兵砍了数刀,倒在了血泊之中,刘秀才也在混乱中被敌人抓走了,生死未卜。
李长风带着剩下的乡勇,好不容易杀出了一条血路,逃了出来,可他心中满是悲愤与自责,觉得是自己没保护好大家,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此后,边境的局势越发严峻,朝廷的应对举措虽在不断调整,可瓦剌的边患依旧难以彻底消除。李长风的心中充满了绝望,他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武艺,却无法守护住家乡和百姓,看着那被战火蹂躏的土地,他的眼神渐渐变得黯淡无光。
在一次独自外出巡逻时,李长风遭遇了一小股瓦剌的散兵,他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想要与敌人同归于尽,可终究双拳难敌四手,最终被瓦剌人杀害,结束了他短暂而又充满坎坷的一生。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应对边境威胁的情况,且与大明应对瓦剌边患举措有着诸多关联与可比之处。
在朝鲜李朝,当时面临着女真部落的侵扰,其应对之策主要是加强边境的防御工事建设,如修筑城墙、堡垒等,同时派遣军队在边境地区长期驻守,定期巡逻。朝鲜朝廷还注重与周边部落保持友好关系,通过外交手段,如互赠礼物、签订友好条约等方式,试图缓和矛盾,避免冲突升级。与大明应对瓦剌边患既有军事防御又有通过互市缓和关系不同,朝鲜更侧重于以防御和外交友好为主,体现出不同国家周边环境和外交理念对边境应对策略的影响,朝鲜周边部落相对势力较小,所以更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日本当时处于室町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