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然出现在赵书眼前,印刷术、纺织基础、嫁接技术等各类大学科着作琳琅满目,皆由系统出售。
依旧是首位观众,能直接领悟书中的知识,算是一个小特权。
当然,之后其他人也可以观看,与传统书籍无异。听书阁的书籍仍在销售,阅读积分也在持续积累。
“呵,信使来了?”荀子冷笑道,从袖中取出那封信。如今,造纸术虽已传至七国,但秦始皇仍掌握着核心技艺。摊开信纸,荀子一目十行地浏览,看过后只是轻蔑一笑,没有多说什么。那儒生自然不敢多问,眼里满是好奇。唯有庄子显得毫不在意,主动开口询问:“怎么了?留在鲁国的那些学子,后悔了吗?”“没错。”荀子爽快地将信递给庄子,“他们在我等启程前往秦国后,发现自己能使用的法术全都减弱,直至最后完全消失。”
“他们推测,一切都是因为灵桃提供的灵气不足,如今正打算再次入秦,加入学院。”“这世上哪有这种好事。”站在荀子旁边的儒生眉头微皱。他们原本是因为赵书先生的邀请而有所顾虑,不愿前来。如今知道离开赵书,反而主动要求,这……未免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此事还是告诉赵书先生为宜。”庄子平淡地说,他对赵书的事情略知一二,知道能入梦的人极为罕见,这些人或许对赵书也有利用价值。
“不必了。”赵书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一大一小的身影步入学院。“他们对我来说已经没有用了。”赵书的话语直截了当。成就点是按人数计算的,即使多次入梦,每人也只算一点。因此,赵书更喜欢在未听过他讲书的人面前讲述。“赵书先生!”屋内三人起身行礼,向秦始皇致意。“我随小先生来看看儒家学院的建设情况。”秦始皇语气淡然,并未因他们的称呼而生气。作为王者,他对儒生们一向宽容。
荀子三人面露惊讶,互相对视后保持沉默。荀子虽然不清楚赵书的实力,但内心深处深感震撼。秦始皇对赵书的信任确实深厚无比,如此豁达的心胸,难怪赵书对他毫无防备。韩非也曾在他耳边感叹,得赵书者,得天下。看来秦国确实是一片繁荣景象。“该建的房屋都差不多完成了,只要有学生,立刻就可以开学。”荀子介绍道。赵书点头,“招生工作进展如何?”“还没开始,就等您决定了。”荀子缓缓说道,“仅在咸阳,就有三万孩子报名,但真正受过启蒙教育的,只有八个。”三万对八个,对比鲜明。
这规模之大,实属惊人。更为关键的是,孩子们到了十二岁,便已成为家庭的支柱,成为可利用的劳动力。通常情况下,家中并没有多余的资金让尚能工作的子女去接受教育。赵书对此了解得一清二楚。
从荀子的表情也能看出,他在带领儒家学子探访时,必定遭遇了不少拒绝。“朝廷大臣们的子弟,大多在家里的私塾就读,要劝他们来这里,恐怕不易。”荀子说完,看向了秦始皇。
虽然劝说不易,但秦始皇的一句话却极具号召力。“招生这件事,硬性劝说无济于事。”赵书摸着下巴说道,“政哥,扶苏能来参加吗?”人类天性倾向于追随强者。
如果天子的儿子在这里学习,那些朝廷官员为了让孩子接近扶苏,很可能也会送他们的孩子过来。至于普通百姓,只需以利益 ,他们便会趋之若鹜。
黎明时分,咸阳城头贴满了红色的公告。
就连街头巷尾,都可见到同样的红纸文书。
早起的乡亲进城赶集,闲暇之余聚在一起,对着这些红纸黑字,充满好奇。“上面写的是什么呀?”挑着扁担的农夫一脸好奇,此时还是鸡鸣四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