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片刻,低着头的张恪听见燕行云问道:“完了?”
张恪颇有些错愕的抬起头,不解燕行云是何意,燕行云让张恪坐下,磨拭着下巴颇为惋惜的嘀咕道:“我还以为你会为我献上几则治国良策。你我二人在此彻夜畅谈,将来你我二人若能成就一番事业,青史上留下一笔,也算是一则佳话嘛。”
听了燕行云的话,张恪顿时有些哭笑不得,不知如何作答。此时看着这位坐在火堆旁的世子殿下,张恪忽然记起,这位出镇辽西的世子也不过是一位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当然自己也不过比燕行云年长两岁。人生的经历都让这两个还未及冠的少年有了远超常人的成熟,往往让人忽视了他们的年岁。
经过燕行云这一打岔,张恪倒是真正放松了下来,“殿下,我自恃还有几分本事,也有一些想法。但我毕竟也才来辽西不久,而且一直在锦州军营中养马。虽听说了一些事情,但想为殿下献策还需请殿下先让我看过辽西各州五年内的民政案牍以及辽西各地驻军的情况,才能为殿下言。”
燕行云点了点头,认可了张恪的话,“你说的这些都没有问题,辽西情势你想要知道什么可以直接跟高福说,不过,”
说到这,燕行云停了一下,眼睛看向张恪的左脸。此时的张恪不像是在燕京城门时披头散发,而是将头发好好的束起,将左脸上的囚字黥刻坦然露出,“你毕竟是戴罪之身,短期之内你张氏一族的罪民也得不到洗刷,所以我只能将你以马奴的身份调入我营中。”
张恪对此坦然一笑:“殿下,自我被那秦松施了这黥刑,我已知此生试图无望。承蒙殿下不弃,愿意相信我祖父不曾背叛燕国,愿意给我张氏一族洗雪冤屈的机会,我已是感激不尽。我刚才说过,愿为殿下鹰犬,只要能为我祖父为我张氏族人洗去身上的耻辱,我张恪别无他求。”
燕行云点了点头,拿起一根木棍扒拉着眼前的火堆,“张恪,这些时日在这锦州军中过的如何,我听说了赵指挥使曾吩咐下面不要为难你们,可有人找你们的麻烦。”
听燕行云如此问,张恪如实答道:“确有此事,不过祖父生前和我们有过推测,祖父和我张氏族人与赵指挥使不曾有过来往,想来是定远侯王公武大人念及我祖父年迈,所以吩咐下来的。不过辽西与蒙古鞑子交战多年,这里的士卒大多与蒙古人有血仇,而我一家又是带着暗通蒙古的罪民来的,所以有些打骂是难免的。祖父和我们对此也都理解,没有什么怨言,不过这些士卒虽对我们有所打骂,但也都没什么害人性命的举措,也可见定远侯和赵指挥使的治军之严。”
稍顿了一下,张恪接着说道:“殿下,我今日无法为殿下献策,不过我却可向殿下荐一人。”
“哦?”燕行云饶有兴致的看着张恪问道:“是谁?”
“锦州军哨探游骑中的一名伍长,名叫韩熊,殿下应该记得他,此人刚才还在此与我谈论殿下。”
随后张恪将自己来到锦州军后如何与韩熊结识,韩熊对其一家的照顾,那日在马厩中韩熊与他的那一番关于烧冷灶的言论,包括今夜二人在马厩中的谈话都一五一十的讲与燕行云。
燕行云听完后用手中的木棍指着张恪,笑着说道:“张恪,你这是为我荐人,还是为自己报恩啊?”
张恪抱拳垂首道:“既是荐人,也是报恩。”
燕行云接着问道:“既是报恩,你也不替你的恩人遮掩点,好的坏的一股脑都说出来,你也不怕坏了你恩人的好事?”
张恪随即答道:“我既为殿下孤臣,自然无不可对殿下言。”
燕行云听完哈哈一笑,也回想起与韩熊的两次照面,加上今夜张恪对其言行的描述,确实又让燕行云对此人高看了一些,随即说道:“那好,我明天和赵指挥使打声招呼,将你和韩熊调入我帐下。到时候你需要的一切案牍资料找高福,其他事情可以跟我的侍卫首领叶庭圭说,他识得你,你在燕京时应该也见过他,就不用我再给你们介绍了。”
张恪转头看向一直站立在旁边的高福,二人目光对视,互相微笑着点头致意。燕行云起身,张恪也赶忙随之站起,燕行云紧了紧身上的披风说道:“张恪,你今晚还是在这马厩里再住上一晚吧,明日会有人带你离开这里。”
说完就向着马厩之外走去,高福和张恪紧紧跟在身后。来到马厩之外,今夜天气不错,万里无云,明月高挂,燕行云仰头望着一轮明月说道:“诗圣杜甫有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我怎么觉着这辽西的月亮比燕京的还要亮一些,张恪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