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老师也是赞同拉拢利用燕藩的,亲燕一派力量在中枢内力量有所上升。
李宗义在前年去燕国颁了一次册立燕国世子的诏书,回来后与姚思进行了一次密谈,随后姚思就亲自干预了对燕国拨付军饷一事,让户部将今年的军饷尽数发予燕国。去年,原礼部尚书年老致仕之后,李宗义就接任了礼部尚书一职。
这一系列的动作让朝内认为陛下已然站在了亲燕的一方,此时燕国世子又立下了大功,两位平章政事就不愿意在此时跳出来唱反调。而赞成亲燕的大臣与想要削燕的大臣只是理念之争,谈不上利益冲突,这次燕国大胜,朝廷一定要有所表示,无非是动静大点还是小点,所以这些人也不愿在此时跳出来为燕国说话,毕竟此时说话难免有借机打压削燕一派的嫌疑,得罪人自己又没什么太大的好处,所以这些人也都保持着沉默等着姚思发话。
就这样心思各异的诸位大臣不说话,姚思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个个一肚子小九九的大臣也不想先开口,就笑眯眯的看着下面低头不语的大臣们,君臣双方拼起了养气功夫,大殿内就这么有些尴尬的安静着。
在场的诸位大臣都是个顶个的公门老手,自然不怕这尴尬的气氛,姚思也是履极十六载的帝王,早就习惯了这些官场老狐狸的套路,也耐心的陪他们耗着,反正他坐在龙椅上,时不常的端起茶杯喝一口今年的雨前龙井,比这些站在下面的老臣们可是惬意的多。
但姚思和这些大臣们都耐得住性子比养气,年轻的太子殿下可就有些站立难安了。终于在沉寂良久之后,安静的大殿内太子姚曦轻微的清了清嗓子。
随着姚曦发出声响,姚思嘴角上的笑意似乎多了几分,而下面的大臣们好似又都有了丝笑意。只有太子的老师李宗义听到姚曦的动静下意识的抬头看去,只见姚曦也正看着自己,用眼神暗示着他说点什么。
李宗义抬头的一瞬心中就暗叫不好,果然在看到姚曦的目光时,李宗义也看到了陛下望向他的目光。李宗义立刻明白自己躲不过去了,必须要开口说话了。
李宗义心中一阵无奈,这场养气之争一开始还是皇帝、削燕与亲燕三方的小较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场较量逐渐变成了十三人之间的一场小游戏。归根结底,此事算不上什么大事,大伙就乐的小赌一下,看谁最先破功。
李宗义心中暗道,“太子殿下你急什么呢?你这可把老师给害了!”
随后李宗义就看到站在他对面的枢密院的两位枢密同知也在向他使眼色,那意思仿佛在说你既然破功了就赶紧说话。李宗义心中顿时一阵腹诽,“你们两个操刀子上战场的从一品武将不冒头,叫我这个新晋的二品尚书往前冲,搞得好像我是亲燕一派的领头人一样,你们两个老匹夫要不要脸啊?”
不过就算心中老大不愿,自己抬了头,跟陛下的眼神对上了,那么自己再怎么样也得开口说话了。于是李宗义清了清嗓子:“陛下,此次燕藩那边得此大胜,朝廷这边还是应该有所表示!而且燕王还附了高丽王请求来洛阳朝见的请奏,此次一战收复辽东,又可以得高丽臣服,着实功劳不小,臣觉得朝廷还是应该重视些,以展现朝廷气度。”
李宗义这番话说的比较委婉圆滑,姚思在听到他的回答后也没有接着问他,而是目光转向崔文皓,“崔相,你说呢?”
崔文皓见陛下在李宗义说完后直接点他的名字,明白陛下在此事上大抵还是想要借此拉拢燕藩的,于是也就不愿多做纠缠,直接了当的答道:“回陛下,臣认同李尚书的意见,朝廷这边可以明发诏旨,褒奖燕藩此次的功劳,再多给燕王和燕世子一些赏赐,展示朝廷的态度!”
崔文皓说完,姚思微微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他说的话,只是一旁的两位枢密同知相互看了一眼,眼中神色显然都是觉得此等做法恐怕还是小气了一点。
于是其中一位上前一步开口道:“陛下,此次燕藩虽然收复了辽东,但按原本燕藩在辽西的兵力,恐怕很难守住,其关内的兵力也很难抽调关外,可以想见燕藩必定会向朝廷上表请求扩军增加军饷,按臣的推算,燕藩最少也要在关外再编五个军的兵力,才有可能守住辽东,以臣愚见,若是燕藩上表,此事朝廷应当应允,毕竟若是燕军因兵力匮乏导致辽东得而复失,损的还是朝廷的颜面。”
在场的众人听完此言,表情各异,崔文皓和另一位平章政事兼户部尚书郭礼自然是眉头紧皱,再拨付五个军一半的军饷开支,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二人一直以来都担心养虎为患,自然不愿多拨粮草给燕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