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山讲完,就瞪了杨学山一眼,“啪”的一下,把已经填写了几行的杨学山全家申请下放回乡的表格往抽屉里一摔,“哐当”一声,又使劲把抽屉推进去,然后非常生气地杨学山狠狠地说:“真难伺候!”说完,站起来往办公室外走。
杨学山看着吕玉梅离去的懊恼背影,轻蔑地一笑,说:“你还带头下放回乡?骗傻子呢!全太行县城的人都下放回乡了,你也不会下放回乡的!”
——
果不其然,1963年7月底,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的运动最终结束后,吕玉梅和十个孩子一个也没下放回乡,都在城里吃得肥头大耳,个个锦衣缎袍的满大街优哉游哉地闲逛。
杨学山决不是把孩子的教育当成不让孩子下放回乡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始终把孩子的教育视为家里的头等大事。1966年,全国大中城市的学生开始上山下乡。十几岁的孩子无论高中还是初中毕业后,都必须到农村插队落户,经过两年农村锻炼,再抽调回城里。太行县的许多家长都觉得,县城里的孩子早晚也得步城市孩子的后尘,就绞尽脑汁托关系找门子,给孩子安排工作,避开上山下乡的浪潮把自家孩子席卷到农村。我的许多伙伴初一的时候,甚至初一都没读完,只有十三四岁,就被家长托门子安排到了县拖拉机厂、县五金厂、县供销社,县鞋厂等县级厂矿企业上班。门路硬的家长把孩子安排到了县机械厂、国家三线的化工厂、桥梁厂等国营企业。门路更牛x的家庭里的孩子,昨天还跟伙伴们一起弹玻璃球,第二天就穿上全国人民都羡慕的绿色军装,变成了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红遍天的解放军叔叔!一天之间,就比伙伴们高出一个辈分!
杨学山不为所动,仍坚定地认为,孩子要想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材,教育是根本!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就在别的家长忙着给孩子找工作的时候,他却让孩子继续上学读书,并严厉地对孩子们说:“你们不要管别人,别人不学你们要学,你们现在绝不能随大流,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文化在什么社会都立不住脚,什么社会都不会让文盲治理的。”而且还给孩子每人制造了一个小方桌,一个小椅凳,买来一些书籍,让孩子踏踏实实地在家学习,并抽空回家督查。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73年年底,文革后第一批中学招生的孩子速成高中毕业了,上山下乡也正式在县城开始了。杨学山的孩子也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插队到了农村。那些早早给孩子安排好工作的家长们,开始嘲笑杨学山:“杨科学,这次不科学了!”
虽然世事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正如杨学山认定的那样,1978年,国家处于发展的需要,恢复了高考制度。杨学山的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后来他的长子成为一名世界名校的博士,他的次子也成为一名高级军官。杨学山教育孩子成材之路一时成为当时县城的热议话题。
……
杨学山的家人来到太行老家后受到的上述接二连三的打击只是杨学山回乡艰辛历程中的小小的插曲,与杨学山本人遇到的挫折相比,他的家人所受到的打击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杨学山调回家乡太行后,他本人遇到的挑战和挫折更大。
那,杨学山调回自己的老家太行县后,他又是如何迎接始料不及的挑战和克服巨大困难的呢?他最终能入流太行县官场吗?他又如何入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