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岁活着的时候,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
黄百岁到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最好的朋友就是自己,自己活着的时候也有敌人,这个敌人也是自己。人生在世,斗天斗地斗人,结果却斗不过自己!
朋友遍天下,知音能几人?这里所指的朋友就是知心朋友,泛泛之交不是朋友,那是熟人,能交心交肺那才能称作朋友,否则,那就是玷污了朋友这个高尚的词汇。这是黄百岁的观点。
其实,黄百岁也是有一个朋友的,这个人就是黄百岁的姐夫田秋山。田秋山是田家湾人,田家湾离黄家沟有二十来里地,途中得经过陈家坝,陈家坝过桥就是永安镇上,穿镇后从镇上的西面再进沟,在沟的尽头半山腰,那就是田家湾,翻过田家湾背后那座山,就属于另外一个县的范围了。
田秋山家祖上是秀才,祖辈留有几亩薄田,算是耕读之家。
黄百岁的祖上寂寂无闻,一直靠着几亩地度日,直到他的祖父黄激扬,一辈子省吃俭用,艰苦奋斗,临闭眼睛之前终于有了几十年亩地留给自己的独苗儿子黄春熙。黄激扬辛辛苦苦置办田地,先富了起来,接着就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富的后面多加一个贵字。富贵,有钱有地并不一定有贵气,贵是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得由内而外自然散发出来的,不只是锦衣玉食穿金戴银就有了气质,如果没有气质,那就叫做“沐猴而冠”!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黄激扬没读过书,却知道这个道理。孟母三迁,说明一个人成长的圈子很重要,如果一辈子窝在黄家沟这“一线天”,长到天高也是根豆芽菜,不值钱还容易折断!所以,黄春熙刚七岁时,黄激扬就把小春熙送到陈家坝的“清溪书院”去读书。
永安镇以前叫平安镇,平安镇上不平安,平安镇自古以来都是三不管的地方,解放前,这里一直成为土匪的避风港。平安镇以前也不叫平安镇,叫火烧桥,叫火烧桥之前就无从查考。叫火烧桥的时候还没有成镇,只是一个集市,从陈家坝去集市上有一座风雨桥,桥建在大河之上,桥上有凉亭,桥不仅供来往镇上的人过河,还顺便夏天乘凉。道光年间闹苗乱,镇上也有几百人参加,后来兵败,躲进了马脑山洞为匪。陈家坝的候补知县老爷陈老爷在家伺候得心里发痒,便组织团丁上山剿匪,结果一败涂地。山中的土匪都是本地人,以前跟着造反是活不下去,现在为匪还是为了找条路活下去,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仔细论起来,大家都是沾亲带故,土匪也不好意思下山来劫财。陈家举人老爷没有邻省曾家老爷的命,不仅没能考中进士,连山洞的残匪也打不过,还差点被土匪团灭。
洞里的土匪很生气,后果就很严重!土匪打正规军打不过,打几个看家护院的雇佣兵倒不在话下,土匪都在正面战场拼过命,能回来的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士!土匪正找不到借口下山抢劫,陈家候补知县给了他们借口,于是,土匪便到陈家坝来抢劫。
土匪不费吹灰之力便洗劫了陈家坝,回去的时候必须得经过风雨桥,土匪一气之下,烧了风雨桥。
风雨桥被烧之后,不久又建了新桥,新桥不久又被烧了,后来的桥被烧都不是土匪所为,而是走水。遇到赶场天,桥上就有小商小贩在桥上摆摊,有买油炸粑的,有买汤锅的,有卖小面水饺的,桥是木质材料,自然见不得火,一不小心就烧了桥。
木桥是大家凑钱修的,自然每个人都有权利在桥上做买卖,公共财产不占就是傻子,于是。
桥烧了又修,修好了不久又被烧,然后再修再烧,再烧再修,这样反反复复,不知不觉间大清便灭亡了!后来便是军阀混战,这个地方还是三不管,不管外面的世界城头变幻大王旗,这个偏僻之地仍是岿然然不动。土匪就是这里的官,河上的桥仍然建,建了烧!亦如陈家坝的私塾,大清都亡了十多年了,科考都取消四分之一个世纪了!马脑山洞的土匪都死绝了,还是从三字经,百家姓教起,所授内容不离四书五经!
黄春熙在陈家坝读了十年书,十年寒窗苦读没有寻到黄金屋,倒是找到了颜如玉,候到死的知县陈举人早已经尘归尘土归土,不过他的孙子不仅继承了丰厚的遗产,仍然在开着私塾,候补知县老爷的孙子看中了黄春熙,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黄激扬送儿子读书,终于沾上了贵气,与镇公所的老爷成了亲家!
镇公所成立的时候,第一任镇长就是候补知县老爷的孙子,火烧桥的事他是耳濡目染,心有余悸,为了桥不再被烧,他就把镇叫做“平安镇”,希望从此以后能够平平安安。
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