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冬过去,京城的春意渐渐露出,学堂庭院里的树木开始吐出新芽,象征着新的希望。然而,在这祥和的表面之下,康熙帝的改革依旧如暗流一般涌动,不断推动着朝廷内部的变革和重组。经过一冬的思考,征服者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定,他深知自己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员,但在这场浩荡的改革浪潮中,他有责任为国家尽一份力。
### **皇上的召见**
一日,征服者被学堂的教头告知,自己被康熙帝召见。这消息令他既震惊又紧张。过去的几个月,他虽然从密探那里得知康熙帝对改革的决心,也隐约知道自己已被列入皇上关注的年轻学子名单之中,但从未料到会如此快地被召见。他赶紧整理衣冠,心怀敬畏地随侍从入宫。
在乾清宫的书房,征服者恭敬地跪拜,康熙帝面带慈和却不失威严的微笑,对他说:“朕听闻你在学堂中潜心求学,志向高远,又因改革之事与同窗们探讨甚多,可是如此?”
征服者不敢抬头,低声回道:“回皇上,臣确实对此事颇有思虑,唯愿以书生微力,为我大清效力。”
康熙帝满意地点点头,随即问道:“依你所见,朕的财政改革何以招致朝中如此多的反对之声?”
征服者小心措辞,思索片刻,答道:“皇上,臣认为这些反对之声并非完全出于私利,部分大臣可能确有对地方财权的忧虑。臣冒昧猜测,有些大臣担心地方权力被过多削弱,恐影响地方管理。”
康熙帝听后微微颔首,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他轻声说道:“朕深知此事并非易事。地方自古财力雄厚,若不加以控制,未来恐有难测之变。但朕意已决,须得有人敢于为国着想,替朕传达改革的必要性。”
几日后,征服者回到学堂后,密探再次悄然造访。他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单,名单上记载了几位朝中反对改革的重臣姓名,并要求征服者秘密了解这些大臣在学堂中子侄辈的动向,以便掌握他们是否在暗中策动反对改革的言论。
面对密探的要求,征服者内心感到压力。他原本仅想将自己的学识用以支持改革,并未打算卷入如此复杂的朝堂斗争。可是此刻,他明白自己已不再是单纯的学子,而是被康熙帝寄予厚望的年轻一代。在国家兴亡的大局面前,他无法退缩。
于是,他答应了密探的请求,暗中观察那些持反对立场的学子们的言行,尤其注意他们是否在学堂内传播反对改革的思想。征服者深知自己的任务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肩负起康熙帝赋予他的信任和期望。
随着康熙帝的改革愈演愈烈,学堂内的氛围也变得紧张起来。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对立逐渐加剧,许多学子在背后议论,质疑康熙帝的改革是否过于激进,甚至有人开始批评改革损害了地方利益。
在一次课堂上,一位学堂中的年轻世家子弟言辞激烈地批评了财政改革,他指责改革让许多地方官员的管理权受到影响,甚至提到改革可能引发地方的不满,动摇国家根基。征服者听到此言,忍不住站起来反驳道:“改革不是动摇根基,而是清除根基中的腐朽之处。若地方官员为了一己私利贪墨百姓之财,难道不该严惩吗?”
此言一出,课堂内顿时一片哗然。支持改革的学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而保守派的学子则冷哼不语,甚至有人露出鄙夷的神情。征服者感到自己已经被置于对立的一方,甚至一些保守派的学子在课后也故意疏远他,不愿与他为伍。
然而,征服者毫不动摇。他深知康熙帝的决心,清楚改革虽有艰难,但国家若要长久安定,便必须铲除旧有的腐败之风。他继续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学友密切交流,共同探讨改革的策略,甚至提出如何在学堂中宣传康熙改革的好处。
然而,随着朝堂风波愈演愈烈,征服者的内心也开始充满了困惑。他每日在学堂中目睹着权势斗争的阴影,看到自己和朋友们因改革立场而逐渐被孤立,甚至有时会遭到一些保守派学子的冷嘲热讽。他开始质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真的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康熙帝的改革之路是否真能走得长远?
在一个春雨淅沥的夜晚,征服者独自坐在书桌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想起自己初入京城时的意气风发,想起康熙帝对他的期望,想起自己多次立下的誓言。他知道,这条路虽艰难,但若放弃,便是对自己信念的背叛。
他将康熙帝的密信重新拿出来,细细读了几遍,信中的字句充满了康熙帝对国家的忧虑和期望,令人动容。征服者内心的疑惑渐渐平息,他下定决心,自己既已踏上这条路,便不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