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府的日子平静而紧张,李青云明白,虽然锦衣卫暂时未曾追踪到这里,但危险却如阴云一般,随时可能降临。他每日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清晨练剑,白天读书,午后再练剑,晚上挑灯夜读。这段时光虽充满压力,却也让他感到自己在逐渐变得强大。
赵文清的家中书房宽敞,藏书颇丰。李青云常常一头扎进这些书中,从历史到治国方略,从经典文集到民间轶事,无不汲取。他的剑术也在不断进步,尤其是薛逸风的时常到来看望他,更让他从实战中学到了许多。
这一天,李青云正挥汗如雨地练剑,薛逸风悠闲地靠在一旁的大树下,看着他动作中偶有迟疑,不由皱了皱眉。
“青云,你这剑走得太死板了。”薛逸风走上前,一把拿过他的剑,随手挥出两道剑花,动作潇洒流畅,“剑术不是机械的招式,而是心与手的结合。你的剑,应当像山间的风,自由而灵动。”
李青云擦了一把汗,目光认真:“师兄,我的基础是不是还不够稳?”
“稳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薛逸风挑眉笑道,“好了,看着,我来教你一招‘风穿云隙’,试着跟上我的步伐。”
两人一招一式地比划着,偶尔剑影交错,发出清脆的碰撞声。薛逸风的指导虽严厉,但李青云的进步却显而易见。
“不错,进步了。”薛逸风收剑站定,嘴角浮现一丝赞许,“如果再加点实战经验,剑术小成也不远了。”
李青云拱手道:“多谢师兄指点,我一定会更加努力。”
徐子谦也在这段时间来过几次,每次都带来最新的消息,也教导李青云如何用学问去剖析复杂的局势。
“青云,这段时间你练剑勤勉,但读书也不可松懈。”徐子谦翻开一本《春秋》,放在李青云面前,“来,今天我们学一段‘尊王攘夷’的策略,看看古人如何以智慧应对权臣当道。”
李青云坐直了身子,认真聆听徐子谦的讲解。然而徐子谦的神情在讲到一半时忽然变得凝重,他放下书本,低声说道:“张维平最近在朝中越发嚣张。他弹劾了几位对他不满的重臣,还扶植了几个亲信,把持了大半的朝政。”
赵文清听到这话,面色不由一沉:“先生,难道朝中就没有人能与他抗衡吗?”
徐子谦摇摇头:“皇上昏庸,张维平一手遮天,那些敢站出来的人,要么被削权,要么被排挤出朝堂。再这样下去,天下大乱指日可待。”
听到这些,李青云的心中燃起一股怒火,但更多的是无力感。他握紧拳头,目光炯炯:“先生,难道真的没有办法可以撼动张维平吗?他害了我的父亲,害了那么多忠良之士,难道就没人能制止他?”
徐子谦看了他一眼,目光复杂:“青云,张维平的确是毒瘤,但想要撼动他,光靠剑是不够的。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策略,需要同盟,更需要耐心。”
李青云深吸了一口气,缓缓点头:“先生,我明白了。我会继续努力,等待时机,总有一天,我会亲手为父亲和那些冤死的人讨回公道。”
宋怀玉也时常过来,为李青云带些点心或者消息。她轻声说道:“青云兄,你不要急于行动,先生说得对,时机很重要。张维平的恶行虽多,但善恶终有报,总会有机会让他伏法的。”
李青云感激地看着她,点头道:“宋姑娘,谢谢你的关心。我会牢记大家的教诲,不轻举妄动。”
李青云暂住赵府的日子在这紧张而忙碌的氛围中悄然度过。
时光流转,春去秋来,赵府的日子终于稍稍平静了一些。锦衣卫的追捕似乎减弱了,村庄与县城间的道路也不再像先前那般戒备森严。徐子谦看准了时机,决定给李青云的生活注入一线新的希望。
这一天,徐子谦来到赵府。庭院中,李青云正在练剑,汗水顺着他线条分明的脸颊滑落,木剑挥动间带起阵阵风声。徐子谦静静站在一旁,目光中透着一丝欣慰,等李青云收剑,才缓缓开口:
“青云,这些日子,你的剑术已初具锋芒,学问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想,是时候让你走另一条路了。”
李青云愣了一下,抬手擦去额上的汗:“先生,您是说?”
徐子谦轻声说道:“锦衣卫的追捕虽有所减缓,但张维平的威胁并未解除。单凭剑术,撼动不了朝廷权臣的根基。我想让你和文清一起参加童试,考取秀才。”
李青云瞪大了眼睛,略显迟疑:“先生,我读书虽已三年,但未曾系统准备过科举,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