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府密议再次开启。张维平坐在主座,面色阴沉。他的心腹刘坤与几名亲信齐聚一堂,神色各异。
“太子与沈正华暗中勾结,动作越发频繁,”刘坤开口,语气中透着担忧,“锦衣卫已确认,赵青云的证据很可能掌握了边疆的要害。”
张维平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冷声道:“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既然他们步步紧逼,就别怪我出手狠辣。”
一名文士模样的亲信出列,低声道:“大人,是否要将证据的关键人物——赵青云彻底除掉?只要他一倒,沈正华也难以为继。”
张维平摇头:“不可。他如今是朝廷进士,沈正华又对他多有提携,贸然对付他会激起更多反对声音。我们需智取,不可力攻。”
“那您的意思是?”刘坤问。
张维平冷冷一笑:“制造内斗。我们可以放出风声,让赵青云与沈正华之间产生嫌隙。同时,针对太子,我们也要另作安排。”
张维平目光转向一名身着便服的男子,道:“你去联系边疆的刘世安,让他释放一些烟雾弹,将所有责任推到他的副手身上,并制造混乱拖延时间。”
又对刘坤说道:“同时,暗中查探赵青云的动向。必要时,可伪造一些对他不利的证据,递交给礼部和刑部。让他分身乏术,无暇顾及我们的事情。”
亲信们纷纷点头,显然对张维平的布置深感佩服。
次日,一名负责边疆事务的官员在朝会上突然提出边疆粮草短缺与运输问题,并暗指这是因为边疆军官无能所致。这一番言论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朝中两派争执不休。
赵青云站在翰林院的队伍中,紧皱眉头。他感觉这次争执背后,似乎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张维平果然开始反扑了。”赵青云心中暗道。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张维平的反应,后者面上波澜不惊,似乎早已料到这一切。
与此同时,锦衣卫在京城展开了更严密的监控。赵青云多次发现自己被盯梢,但他假装不知,依旧与沈正华保持接触。
一次夜谈中,沈正华低声对赵青云说:“张维平此番动作看似混乱,实则步步为营。他要让我们自乱阵脚,从内部击溃联盟的力量。”
赵青云沉声道:“沈大人,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沈正华眼中闪过一抹锐光:“以静制动。先继续收集证据,同时联络更多中立派,让他们站到我们这一边。张维平的每一步都暴露了他的意图,正是我们反制的机会。”
京城内,朝堂风云暗涌,张维平迅速察觉到朝廷内外的反对势力逐渐增强,尤其是太子与沈正华的动作,更让他感到不安。他坐在府中密室,面前摆放着几份机密情报,锦衣卫指挥使刘坤站在一旁,低声禀报。
“张大人,最近沈正华与太子暗中联络频繁,许文端也似乎牵线搭桥。他们正在试图拉拢更多的中立官员,您看是否需要采取些措施?”
张维平微微眯起眼睛,冷声说道:“太子虽与我不和,但无权直接掌控朝政。他再如何动作,只要陛下未明确表态,他就翻不起大浪。但沈正华和翰林院这帮书生却是祸根,不能让他们继续兴风作浪。”
刘坤点头:“属下已安排人盯紧沈正华和许文端,但赵青云似乎较难掌控。他行事谨慎,又得沈正华赏识,很可能是整个计划的幕后推动者。”
张维平冷笑:“赵青云?不过是个新科进士,便自以为可以与我斗?这京城可不是翰林院的书房。我会让他明白,什么叫天高地厚。”
张维平的部署迅速展开,他以自己的权力为锦衣卫调拨了一批精锐力量,开始密切监视沈正华等人的一举一动。同时,他命人秘密搜集赵青云的个人信息,意图找到他的弱点。
锦衣卫暗中探访翰林院的故旧人家,试图挖掘赵青云的背景。在一次汇报中,一名校尉低声道:“指挥使,有传言赵青云与已故李景荣之案有关联。李景荣当年的余党曾隐匿多年,此事是否值得深入追查?”
刘坤将消息转呈张维平时,后者神色骤然阴冷:“李景荣的案子早已定论,若赵青云真是李景荣的余孽,他的存在便是对我的威胁。”
张维平沉思片刻,下令道:“从边疆的线索查起,若能证实赵青云与李景荣一案有关,无需再等,立刻动手。”
与此同时,张维平在朝堂上继续推动他的扩建计划,他故意挑起争端,在朝会上以边疆紧张为由,提出从沈正华主管的工部调拨额外资源支持边防建设。
“沈尚书,”张维平缓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