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魏军在前线不断传来捷报,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让整个魏国陷入了一片狂热与兴奋之中!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人们无不欢欣鼓舞地谈论着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
而这股热潮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适龄男子们纷纷踊跃报名参军。这种景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魏国一直以来注重军民鱼水情,平日里,当农忙时节来临,军队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当地百姓收割庄稼;到了闲暇时光,那些适龄男子更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军事训练。他们心中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有朝一日能够驰骋沙场,奋勇杀敌,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赢取更为美好的生活。
要知道,在魏国的军队体系里,职位的升迁完全取决于个人所立下的军功以及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大小。对于英勇无畏、战功赫赫之人,加官晋爵自是不在话下;即便是不幸战死疆场,其家属也能得到一笔相当丰厚的抚恤金,足以保障家人日后的生活无虞。如此一来,无论是从个人前途还是家庭利益考虑,投身军旅无疑都是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
同时,魏国对待世家大族和平头百姓一视同仁,甚至处处限制世家的态度,也是深得民心。老百姓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清楚地知道如今来之不易的安稳日子全赖国家政策清明,若不加以珍惜维护,稍有不慎便可能重蹈覆辙,再次回到往昔那种动荡不安、食不果腹的苦日子当中去。所以,他们自然不愿眼睁睁看着这份难得的幸福被轻易破坏掉。
而这个时候,战前建造的各州的皇家学院分院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座座宏伟壮观的建筑矗立在各地。而参与建造这些分院的工匠们,则来自不同的群体,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其中一部分工匠乃是普通百姓,他们出于自愿前来参与建设工程。朝廷对于这些辛勤劳作的人们给予了丰厚的报酬,按照完工后的工作量来结算工钱。这些百姓们凭借自己的双手赚取生活所需,同时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另外一部分工匠则是战场上的俘虏、受到处罚的士绅官员及其家属。对于这些人,官府会统一提供基本的伙食以维持其生存需求。他们需要通过自身良好的表现来获得改造和将功补过的机会,并且在此期间,如果表现出色,还能领取到少量的银钱作为奖励。这样一来,既能够让这些曾经犯错或处于困境中的人得到救赎的机会,也有助于加快皇家学院分院的建设进度。
最后一部分工匠则是那些被吾彦、陆胤以及霍弋所擒获的蛮人。由于他们身份特殊,通常会被安排从事最为繁重劳累且充满危险的工作。不仅如此,他们居住的环境也较为简陋,饮食方面相比其他两部分工匠要差一些。然而,即便是这样粗茶淡饭的食物,对于长期生活在艰苦条件下的蛮人们来说,已然算得上是难得的美味佳肴了。为了确保安全与秩序,每个施工地点都会有当地的郡兵或者县兵负责看守。一旦发现这些蛮人工匠胆敢反抗或者心怀怨毒之念,看守士兵有权立即将其就地格杀,绝不姑息手软。
而在各州学院之中,青州显得尤为特别。在此前,因魏军所占之区域范围相对较小,故而仓促之间搭建起一座规模并不算大的建筑物充当学院之用。然而时过境迁,如今整个青州已然尽数落入掌控之中,如此一来,于临淄兴建一所更为出色、规模更大的学院便成为当务之急。
但那座原有的小规模学院又该如何处置呢?对于此,王濬提出了一个极具建设性的提议:何不将其直接改造为郡学院,专门负责在所属郡县内开展教育工作,培养当地的莘莘学子。并且规定,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还能够获得升入州学院深造的机会。
此提议一出,立即得到了曹髦的高度认可,因为他心中所想与王濬所言简直如出一辙!于是乎,曹髦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个方案。这一决策不仅令青州本地民众欢欣鼓舞,同时也给其他各郡带来了无限的憧憬和期望。一时间,各地郡守纷纷上书朝廷,请求效仿青州模式,建立属于自己郡城的学院。
面对如雪片般飞来的申请书,曹髦自是满心欢喜,表示全力支持。只可惜当前正值战乱时期,国家财力有限,无法同时满足所有郡县的需求。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朝廷最终做出决定:允许各郡县在战后着手进行学院的建设工作。
就在此刻,宏伟壮丽的大魏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皇帝曹髦正端坐在龙椅之上,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百官们依次汇报着各项繁杂的工作进展情况。待众臣陈述完毕后,曹髦微微颔首,表示已了解清楚当前局势。
接着,他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