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袁梁正在繁华里弄小区的家里,有人敲门,还喊着有客人来了,袁梁开门,门外站着李志强、杜素华、徐有才。李志强两口子回到武城,去找袁梁,结果看到厂区、家属区都夷为平地了,徐有才看见了他两口子,就给袁梁打电话,才知道袁梁在陵城,就开车带着他们来陵城去找袁梁,反正也方便。
十几年没见,李志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先是在一家编辑部打杂,后来成为编辑部编辑,再后来成为了专业作家,成为了省作家协会的专职作家。十几年来,他发表了许多作品,都是以洋泗湖为背景的现实主义题材,自第一篇短篇小说《湖娃》获得全国短篇小说优秀奖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其中篇小说《湖天》被拍为电视连续剧,成为了省内着名的中生代作家。
袁梁急忙请客人进屋,来到客厅,马晓荷急忙泡茶。袁梁仔细看着李志强,原来一头茂密的头发,已经是稀疏可见,并且也已经全白,面颊苍白,眉头上的两道皱纹更深了,一副厚厚的眼镜片遮盖了大半个脸。再看杜素华,细高的个头发福了不少,满头的银发蓬卷,眉眼中还是隐显年轻时的俊俏,只是嘴唇有点发白,眼睛也没有了原来的灵气。杜素华说,两个女儿大学毕业以后,都在省城工作。
李志强说,他此次回武城,是受武城市政府的邀请,参加武城市史志的编审会,会上他还见到了甄卫星,其实他对武城的历史了解甚少,也只是来充数。另外,他来到武城还另有目的,武城是个工业城市,原来曾有数百家工商企业,这两年李志强的写作有转向现当代企业的趋势,尤其是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生的变化,企业从业者的心路历程,他找袁梁也是了解武城企业这些年的变化。
作为省内着名的作家,终于有人为几千万下岗人发声,袁梁也感到高兴,于是他兴奋地对李志强说:“从诸城陈卖光发起的国企改革,是需要有人深思,有人发声,有人呐喊了。不过,你要是想了解武城这四十年的变化,可以找卢建学、徐永华了解,他们从改革开放开始就是亲历者,至于一机厂这些年的历程,这三十年找徐有才即可,他更了解一线工人、了解底层劳动者所经历的一切。”
李志强说:“我从一机厂走的时候,一机厂形势正好,我走了三年企业就破产了,我原来在的那家企业停产更早,我就想了解第一手的资料,我想下点功夫,把这个作品细心打磨,做成精品。我的想法是,直接按照电视剧的情景进行构思,力争拍成电视连续剧,展现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风貌,我们不比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经历过上山下乡的那波人经历的苦难少。”
徐有才说:“我参加过越战,我的背后是祖国,我感觉到那是我坚实的支撑和信念,我能为此前赴后继、赴汤蹈火,我到国企上班,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我们满满的自豪感。我三十五岁后,我给私人打工,卑贱到尘埃,我去做工程朝不保夕、饥餐露宿,我做保安时点头哈腰、卑躬屈膝,我的命运就是大部分下岗人的命运,这个大院里许多人经历的我都熟悉。”李志强看着徐有才点点头:“那行,那咱俩就多聊聊。”
袁梁曾听说,李志强到了省城后,一家四口租在一个小房子里,他在编辑部工资很低,杜素华则在一家小学当老师,全凭着他父亲接济,后来才一步步好转起来。现在看来,李志强离开一机厂是对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主动把自己逼上了绝境,保全了家庭,维护了尊严,最后也终于着作等身,成为着名作家。
李志强急着走,说看看就好,杜素华搀着李志强。袁梁说,既然来了,哪有不吃饭的道理,我也开车,咱干脆回武城吃饭,反正武城城西到这里也就二十多公里,开车很快。
袁梁做东,几个人在武城的饭店吃过饭,又开车把李志强两口子送到了他老爷子家。
袁梁和徐有才开车回来,站在马路上,远远地看着一机厂家属院,此时,已经不是一机厂家属院了,一机厂家属院大部分已经夷为平地,到处是残垣断壁,只有家属院中间的那一条马路,还断断续续向前延伸着。还有三几家未拆,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徐有才说,那是杜文艺、白铁军的房子,房顶插着国旗,在烈日的暴晒下已经驳色,杜文艺、白铁军还在和拆迁办拉锯战谈判着。徐有才说,杜文艺、白铁军什么也捞不到,只能是白耽误时间,很快开发商将强势推进,全面开建。
在武城,马晓荷还要上班,一机厂家属院的旧房子拆了,袁梁和马晓荷便搬到了马晓荷娘家的那套老房子住,就是两个人最开始认识时的那套老房子,家里的两个老人家早已经搬到了新买